-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营销研究16烂喉痧--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一、概述 (一)定义 烂喉痧是外感温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温 热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 等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冬春二季。 “烂喉痧”、“烂喉丹痧” “丹痧” “疫喉痧”、“疫喉”、“疫毒痧”、“疫疹”、“疫痧” “时喉痧” * (二)历代医家对烂喉痧的认识 《金匮要略》:“阳毒” 《临证指南医案·卷四·疫门》:“喉痛,丹疹,舌如 珠,神躁暮昏” 可认为是本病首次较可靠的病例记录。 陈耕道的《疫痧草》、夏春农的《疫喉浅论》 是论 述本病的专著 * (三)烂喉痧与现代医学疾病的关系 猩红热 *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温热时毒 * (二)病理 * 病理要点 1.初起邪在肺卫即有热毒搏结之征。 2.中期以气分肺胃热毒壅盛,上攻咽喉,外窜肌肤为主要病理变化, 3.感邪较重,痧毒炽盛可燔灼营血,内陷厥阴,甚至内闭外脱。 4.后期多为阴液损伤而余毒未尽之象。 *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烂喉痧的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2、每有与烂喉痧病人密切接触的病史。 3、本病的临床特征是:起病急骤,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舌红绛起刺状如杨梅。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2~24小时内出现丹痧,最早见于腋下、腹股沟及颈部,一般在24小时内遍布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红色小点,点疹之间呈一片红晕。当丹痧遍布全身后,发热便逐渐降退。丹痧消退后有脱屑,但无色斑痕迹。 * 四、辨证论治 (一).烂喉痧的辨证要点 1、辨病程阶段: 2、辨病势顺逆: * (二).烂喉痧的治则治法 初期-辛凉清解,透邪外出 肺胃热盛-清泄肺胃邪热 清泄热毒 中期-清火解毒 阳明腑实-苦寒攻下 热毒陷入营血-清营凉血 气营(血)两燔-清气凉营 (血) 后期-滋养营阴为主,兼清余邪 * (三).烂喉痧的分型辨治 1.毒侵肺卫 【临床表现】初起憎塞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欠润,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 【病机分析】温热时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 【治疗方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 【代表方剂】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玉钥匙(《证治准绳》) 生山栀9g 香豆豉9g 香银花9g 苏薄荷3g 牛蒡子9g 粉甘 草6g 蝉衣2.4g 白僵蚕6g 乌犀角2.4g(磨冲) 连翘壳9g 苦桔梗4.5g 马勃4.5g 芦根30g 灯芯二十寸 竹叶3g * 玉钥匙(引《证治准绳》)焰硝一两半 硼砂半两 脑子(冰片)一字 白僵蚕二钱五分 * 关于“烂喉丹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 所谓畅汗,是以辛凉清透为法,使表气通畅, 热达腠开,从而达到邪从汗透,热随汗泄的目的。 即以汗出通畅作为邪热外透的标志,所以又有得 汗则安的说法。但临床运用时,切不可把汗出作 为目的,滥用辛温升托之品以强取其汗,以免助 热伤阴加重病情。 * 2.毒壅气分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 【病机分析】表邪已解,肺胃邪热渐盛,热毒壅结气分 【治疗方法】清气解毒。 【代表方剂】余氏清心凉膈散(引《温热经纬》) 连翘9g 黄芩9g 山栀9g 薄荷3g 石膏6g 桔梗3g甘草3g 竹叶七片 锡类散(引《金匮翼》) 象牙屑三分(培) 珍珠三分(制) 青黛三分(飞) 冰片三厘 壁钱二十个(用泥壁上者) 西牛黄五厘 焙指甲五厘 * 3.毒燔气营(血) 【临床表现】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 【病机分析】邪毒化火,燔灼气血 【治疗方法】清气凉血(营),解毒救阴。 【代表方剂】凉营清气汤(《丁甘仁医案》) 犀角尖1.5g(磨冲) 鲜石斛24g 黑山栀6g 牡丹皮6g 鲜生地24g 薄荷叶2.4g 川雅连1.5g 京赤芍6g 京玄参9g 生石膏24g 生甘草2.4g 连翘壳9g 鲜竹叶三十张 茅芦根各30g(去心节) 金汁30g(冲服) 珠黄散或锡类散 * 4.余毒伤阴 【临床表现】咽喉腐烂渐减,但仍疼痛,壮热已除,惟午后仍低热,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脉象细数,舌红而干。 【病机分析】余毒未净,肺胃阴伤 【治疗方法】滋阴生津,兼清余热。 【代表方剂】清咽养营汤(《疫喉浅论》) 西洋参9g 大生地9g 抱木茯神9g 大麦冬9g 大白芍6g 嘉定花粉12g 天门冬6g 拣玄参12g 肥知母9g 炙甘草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