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害 第二章 杂粮病害.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杂粮病害 ;1 玉米生理性病害:玉米空杆、倒伏、玉米白化苗和黄绿苗、玉米高温干旱、玉米涝害、玉米药害、玉米红叶病(玉米灌浆期受到低温阴雨造成)、玉米秃尖缺粒、玉米雄穗结实等病害。 2.玉米叶片病害: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灰斑病、褐斑病、圆斑病、锈病等 3.穗部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等。 4. 其他病害:玉米茎基腐病、苗枯病和粗缩病等。;玉米白化苗和黄绿苗;玉米红叶病 玉米倒伏;玉米空杆;玉米秃尖缺粒;第一节 玉米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灰斑病;一 症状: 1 玉米小斑病;;;;;;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 叶片发病常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初为水渍状小点,随后病斑渐变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根据不同品种对小斑菌不同小种的反应常将病斑分成3种类型:①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黄褐色,边缘颜色较深,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②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色或黄色,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③病斑为坏死小斑点,黄褐色,周围具黄褐色晕圈,病斑一般不扩展。前两种为感病型病斑,后一种为抗病型病斑。感病类型病斑常常相互联合致使整个叶片萎蔫,严重株会提早枯死。天气潮湿或多雨季节,病斑上会出现大量灰黑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黑霉病。其苗期抗病性较强,主要在玉米抽雄后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叶部病斑初为水浸状或褪绿的淡黄色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长2-5毫米,宽l-2毫米,最大的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或红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叶片枯死。 ;3.玉米灰斑病;; 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至褐色长条斑,这些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病斑大小为0.5-3毫米×0.5-30毫米,到中后期多数病斑结合后叶片变黄枯死。病班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重病地块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玉米圆斑病发病初期病斑  病斑放大; 中期症状;二 病原 1. 小斑病的病原 1.子囊壳及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3. 分生孢子及其发芽 4.子囊及子囊孢子 ;(1)学名: 无性态: 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 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 有性态: 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 Drechsler 子囊菌门旋孢腔菌属. (2)形态: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隔膜3-15个,尖端略细,色淡,下端较粗,色深。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中间细胞稍宽,隔膜3-13。 (3)病原生物学: ; 玉米小斑病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其发病主要受到7、8月份雨日、雨量、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其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为15~33℃,最适温度为23~25℃;萌发的温度为5~42℃,最适温度为26~32℃。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但随湿度的增加其萌发率也会逐渐增加。所以25℃以上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其发病,这比玉米大斑病所需最适温度要高出5~10℃。;(4)寄主范围 在田间条件下,还可侵染高粱,人工接种也能危害大麦、小麦、燕麦、水稻、狗尾草、稗等禾本科植物,其寄主范围较为广泛。 (5)生理分化 玉米小斑病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中国的玉米小斑病菌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 ;2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1)学名 玉米上有多种弯孢霉菌引起的叶斑病,包括:新月弯孢霉Curoularia lunata (Walk) Boed、苍白弯孢菌C.pallescens Boed、斑点弯孢菌C.maculans (Bancrfot) Boed、棒弯孢菌C.clavata Jain和C.teste、C.tetramera、C.eragrostidis、C.trifolii等,其中以新月弯孢霉气生变种[Curoularia lunata (Walk) Boed]为优势种。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有隔,顶部多呈屈膝状;分生孢子淡褐色,棍棒形或椭圆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