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文学的不迁之祧.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叙事文学的不迁之祧

中國敘事文學的不遷之祧 ─淺析《左傳》的敘事技巧 (2008 ) 李 隆 獻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 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 授權釋出】 壹、釋 題 一、「祧」與「不遷之祧」 二、「敘事」的意涵與相關問題 貳、《左傳》敘事技巧舉隅 一、鄭伯克段于鄢 二、晉楚城濮之戰 參、餘 論:敘事文學的要素 一、情節佈局 二、人物刻劃 三、敘事觀點與視角 四、主題 1 壹、釋 題 一、「祧」與「不遷之祧」 「祧」字有三層意思:一是祭祀帝王的遠祖、始祖的廟稱為祧;二是遷 移神主也稱為祧;三是當祧不毀的廟也稱為祧。茲依序作簡單的說明: 1、祭祀帝王的遠祖、始祖的廟稱為「祧」 《禮記》〈祭法〉說:「遠廟為祧」 ,孫希旦《禮記集解》說: 遠廟為祧,蓋謂高祖之父、高祖之祖之廟也。謂之「遠廟」者,言其世 數遠而將遷也。 《左傳》〈襄公九年〉杜預《注》說: 諸侯以始祖之廟為祧。 可見「祧」可以指諸侯始祖的廟,也可以指諸侯遠祖的廟。 2 、遷移神主也稱為「祧」 帝王對世數遠隔的祖先,依禮制將他們的神主遷入遠祖之廟的行為也稱 為祧。《周禮》〈春官〉有「守祧」 ,執掌的就是: 掌守先王、先公之廟祧。 3 、當祧不毀的廟也稱為「祧」 「當祧不毀」的意思是:應該被遷入遠祖之廟的遠祖卻不被遷毀,而永 遠立廟祭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不遷之祧」。《禮記》的〈祭法〉和〈王 制〉兩篇都說天子有「七廟」,而在七個祖廟裡有三個祖廟是「不遷」 的,也就是周的祖先后稷和建立周王朝的武王以及武王的父親文王這三 個人的廟是永遠不遷毀的。《禮記》〈祭法篇〉孔穎達《正義》說: 「王立七廟」者,親四、始祖一、文、武不遷,合為七廟也。 〈祭法〉說「王立七廟」,其中「遠廟為祧,有二祧」 ,孔穎達《正 義》解釋說: 「遠廟」謂文、武廟也。文、武廟在應遷之例,故云「遠廟」也;特為 2 功德而留,故謂為「祧」。 古代只有始祖的廟是永遠不遷毀的,其餘只要超過四代就要遷入「祧」 裡;但是文王和武王兩人對周而言功勞特別大,所以破例不遷廟,稱為 「不遷之祧」。 經過這麼費力、繁瑣的解釋,相信各位已經了解我用「中國敘事文學的 不遷之祧」來形容《左傳》在中國敘事文學的地位的用意了。 二、「敘事」的意涵與相關問題 在當代的敘事理論裡,「歷史」和「文學」的交錯關係,一向是論者辯 論不休的重大課題之一。傳統的學者面臨「歷史」和「文學」的分野時, 往往傾向於把「歷史」看成是記錄、求證或評析過去真人實事的總合記 載;相對於「歷史」的重在「真實」,「文學」則在「真實」以外,加添 了或者空幻、或者玄奇的「虛構」成分。這種截然的二分法,不可避免 的錯失了「歷史」這種「敘事性質」和「文學」部門裡具有「敘事性質」 的文體,這兩者之間某些交會的可能性。這是相當令人遺憾的。不過這 種不太正確的二分法,在西方已經引起學者們廣泛的討論與修正。 「歷史」毫無疑問是屬於「敘事」的:歷史家不可以憑空創造,他必須 依照史料,透過對「事件」的敘述,試圖勾勒出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可能 真相,所以「歷史」的首要要求就是「真」;但是有文化責任感的史學 家除了記錄「歷史真相」,要求「真」以外,還要在他的敘述裡寄託「褒 貶」,希望達到「善」的目的,就這點而言,「史學」其實和「經學」經 世致用的目的是相合的。關於這一點,我們上次提到的齊國史官一再的 記錄崔杼弒其君的行為就是很好的例子。而「真」、「善」的極致,當然 就是對美好世界的追求,也就是對「美」的追求。再就「歷史」做為一 種文體來說 ,它也要求「藝術」上的完美,也就是寫作的技巧,所以歷 史學者在「真」、「善」的追求以外,還希望達到「美」的目標。 「文學」則不一定都是「敘事性質」的,譬如散文,可以是敘事的,但 抒情的也不少;又譬如詩,儘管有所謂的「敘事詩」,譬如像古希臘時 代,相傳是荷馬所作的兩部大史詩《伊里亞德》和《奧德賽》,以及中 國漢代的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民歌〈木蘭詩〉等都是有名的例子; 但是詩這種文體更多的勿寧是「抒情」的。 「文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