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南交大工程计算实践作业
工程计算实践第一次作业班级:专隧1班姓名:XXXXX学号:xxxxxxxxxx2017年4月1.工程背景选取一相似实际工程,该隧道为单洞双线隧道。区域为中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山坡自然坡度约30~60度,相对高差300~860m左右,主要岩层地层岩性较单一,地表零星分布有第四系坡残积层,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全~弱风化,全风化层厚度约为20~30m,强风化层厚3~5m,下伏弱风化层。埋深约为30m。掌子面围岩主要为强风化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掌子面揭露呈黄褐色,岩体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裂缝密集且部分张开;毛开挖面能够自稳,偶有掉块现象。初期支护喷射35cm厚,C25混凝土,钢架间距60cm。每三棍在拱部1400范围内施做一环4m长小导管,间距30cm。二衬厚度60cm, C30混凝土。2.计算模型建立根据隧道支护结构尺寸信息,采用ANSYS建模,仅考虑二次衬砌受力,二次衬砌承担50%的荷载。2.1计算参数二衬C30混凝土以及V级围岩的参数见表1-1。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可以计算出深埋隧道围岩的垂直和水平均布荷载,如表1-2所示。对于竖向和水平的均布荷载其等效节点力分别近似取节点两相邻单元水平或垂直投影长度的一半衬砌计算宽度这一面积范围内的分布荷载总和。结构自重直接通过ANSYS添加密度施加。表1-1 围岩及衬砌参数名称重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弹性反力V级围岩191.50.4500C30混凝土25320.2-----表2-2 深埋隧道荷载计算表荷载垂直均布荷载(kPa)水平均布荷载(kPa)大小149.00364.5682. 2模拟步骤2.2.1建立模型打开ANSYS,进入前处理器,输入如下命令可初步建立模型。图1 模型示意图2.2.2为模型赋予属性模型材料选择为梁单元(beam3 ),截面宽度lm,高度0.4m,弹性模量32Gpa泊松比0.2,密度2500。同时选择弹簧单元(combin14)设置其相关物理和几何参数,如图2所示图2 物理、几何参数设置图2.2.3网格划分分别对用梁单元(BEAM3)弹簧单元(combin14)对其进行网格划分。用杆单元来模拟弹簧单元。2.2.4施加约束及荷载施加节点约束,分别对弹簧单元施加X,Y方向的约束,约束值设置为0,同时在隧道底部约束住隧道水平方向的位移,约束值设置为0。:如图3所示图3 约束设置图2.2.5施加节点荷载节点荷载计算方法节点荷载计算示意图如下图4 单元ij受力图衬砌结构承受主动垂直线性荷载和水平线性荷载,计算时将其转换为节点荷载。假设单元ij受力如图1-10所示荷载作用,则节点i和节点j的等效节点荷载可分别由如下的荷载阵列求出。命令流如下*SET,_Q1, 99.404e3*SET,_Q2, 99.404e3*SET,_E1, 24.851e3*SET,_E2, 24.851e3*SET,_E3, 24.851e3*SET,_E4, 24.851e3*GET,_E_MAX,ELEM,,NUM,MAX*GET,_E_MIN,ELEM,,NUM,MIN*GET,_E_COUNT,ELEM,,COUNT*GET,_N_MAX,NODE,,NUM,MAX*GET,_N_MIN,NODE,,NUM,MIN*GET,_N_COUNT,NODE,,COUNT*GET,_LOC_X_MAX,NODE,,MXLOC,X*GET,_LOC_X_MIN,NODE,,MNLOC,X*GET,_LOC_Y_MAX,NODE,,MXLOC,Y*GET,_LOC_Y_MIN,NODE,,MNLOC,Y*SET,_WIDTH,_LOC_X_MAX-_LOC_X_MIN*SET,_HEIGHT,_LOC_Y_MAX-_LOC_Y_MIN*SET,_CENT_X,(_LOC_X_MAX+_LOC_X_MIN)/2*SET,_CENT_Y,(_LOC_Y_MAX+_LOC_Y_MIN)/2*SET,_I_ND,_N_MIN*SET,_I_EL,_E_MIN*DIM,_NF_INFO,ARRAY,_N_COUNT,4*DIM,_ND_INDEX,ARRAY,_N_MAX*DO,I,1,_N_COUNT,1 *IF,NX(_I_ND),EQ,_LOC_X_MAX,THEN _CENT_Y=NY(_I_ND) *ENDIF *IF,NY(_I_ND),EQ,_LOC_Y_MAX,THEN _CENT_X=NX(_I_ND) *ENDIF _NF_INFO(I,1)=_I_ND _ND_INDEX(_I_ND)=I _I_ND=NDNEXT(_I_ND)*ENDDO*DO,I,1,_E_COUNT,1 _NI=NELEM(_I_EL,1) _NJ=NEL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