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工程师过劳死翻案机会大.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程师过劳死翻案机会大

工程師過勞死 班級:科管四乙 學號姓名:陳宣妏 日期:2011/06/09 壹、工程師過勞死 貳、新聞報導浮貼 南亞科技工程師徐紹斌超時加班猝死,卻不被勞保局認定過勞,引發社會譁然。勞委會2010年12月17日修訂「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之認定參考指引」,讓這起過勞死案件在今年3月重新翻案。即使過勞死認定標準放寬,勞工團體仍認為對整體勞動條件改善沒有太多助益。 工作受傷受害人協會專員劉念雲指出,過去使用舊的「參考指引」時,許多員工待命與在家工作的時數,都不被納入考慮,新制納入這些工作時數,因此醫師在判斷是否為過勞死時,已經會將這些隱藏的工時一併考慮。 工時認定不容易表面看起來標準放寬,實際上工時認定仍相當不易。劉念雲表示,勞委會的訪查人員並不會詢問家屬員工在家工作狀況,甚至即使詢問,家屬也不一定了解實際狀況,但勞委會的訪查人員不會進一步詢問同事,了解當事人的工作情形。因此在工時認定上,勞工其實已處於不利位置。 雖然勞委會與許多醫院合作成立職業病防治中心,但這些醫生並沒有公權力作後盾,無法前往工作現場調查,只能在有限資料下做判斷。另一方面,勞檢單位並沒有和這些防治中心合作,在發生疑似過勞死案件時立即前往工作場合進行勞動檢查,在缺乏公權力介入的情況下,許多工作時數紀錄,家屬都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 勞資權力天差地遠劉念雲強調,如果勞委會站在保障勞工角度,就應正視勞工和資方權力不對等的問題,輔以公權力協助勞工獲得資訊,針對過勞從寬認定,進行「過勞」的判斷。而不是把過勞問題當成單純「醫療專業」問題,由醫生決定究竟是否為過勞死。 「雖然現在修訂了認定標準,但勞委會更應該針對超時加班的公司開罰,了解這些公司的薪資結構是否有問題。」她強調,過勞只是目前薪資結構與工時制度扭曲下的反映,單純的放寬過勞死標準,對於保障勞工的實質幫助並不大。 肆、專有名詞解釋 責任制:有些事業單位把某些勞工訂為責任制人員,認為員工要做到某個目標,才能達到考核要求,若達不到就要留下來加班並且沒有加班費,一直到完成業績為止。猝死是指人們突然在短時間內死亡,事前並無任何病徵。勞工繼續工作四小時,至少應有三十分鐘之休息。但實行輪班制或其工作有連續性或緊急性者,雇主得在工作時間內,另行調配其休息時間。勞委會10月啟動超時工作專案勞動查檢,高科技業列為首波勞檢對象,抽檢的30家業者中,高達8成(24家)業者都有與工時相關的違規情事,顯示高科技業濫用「責任制」情節的確嚴重。?是最低限度保護勞工法令,一切都可以從優。可是資本主義卻扭曲他解釋令,勞工真可憐。超時工作就是加班,要經過勞工同意才繼續工作。資方可依產量要求配合加班,但有46小時之規定。依勞基法之精神加班本應以加倍工資給予發放。沒有所謂換休.補休.轉休.責任制度都不合法。 伍、個案分析 以南亞科技公司發生徐姓工程師過勞死的事件來看,老闆應該不能讓員工在長時間下沒有休息的環境中工作,不僅做出來的效率會慢而且可能導致員工身體的病變,假如徐姓員工是在公司突然間猝死而不是在家發生的話,是不是就沒有人知道這件事的發生?老闆是不是會推拖這件事情不關他們的公司的責任呢?會全部怪在員工的身體有疾病才導致死亡?都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 一般正常的工作時間來看,只要是工作幾小時就要有固定的休息時間,以一個月不能超過46小時,即使經核定為責任制,也不能超過一天12小時,老闆也能任意以『責任制』為理由,要求員工超時工作,或是加班不給加班費。責任制的制度只不過是老闆的拖推之詞,根據報導指出過勞死是職災的一種,通常是死於心血管疾病,而且是逐年在攀高中,除了南亞公司這例子之外,其他家公司也有發生類似問題,以近年來在大陸設廠的鴻海公司也曾經發生過,大陸員工不滿工作時間過長,又工作壓力過大,以至於用極端的手法跳樓的方式,來影起社會大眾的關切和注目,不一定多多少少也有發生過勞死,只不過被公司所壓制下來沒被報導出來。 以上這些案例來說,都是出自於公司並沒有好好對待自己的員工,才會發生負面的消息傳出來,不僅影響公司的名譽也影響到社會大眾對這家科技公司的看法,認為老闆並沒有做到公司應有的倫理道德,更痛批老闆有沒有把這些員工當人在看,還是只不過是個生產的工具罷了? 陸、心得 我覺得過勞死的案例在台灣不僅發生一次了,而且發生的時間點也不一樣對於雇主應該有的道德觀念應該要有所改善,而不是只有報導出來才要做改進,那萬一沒人提起然而又把事情隱瞞起來,那不就誰都不知道這件事情了嗎? 對於這則新聞的啟發,感覺到企業倫理真的有待加強,由於有些雇主貪瀆自己的公司利益,把員工當作機器一樣日日夜夜在運轉,運轉到員工受不了時會用不同的管道來申訴,有些則是來不及申訴就一命鳴呼,通常都是員工的家屬不滿自己的親人好好的工作,卻換來的是身體上的損壞,甚至造成員工致死的情況,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