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2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
与身份意识*
熊易寒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随志愿者还乡这两个戏剧性事件分别进行文本分析
和案例研究,研究表明:(1 )早期生活经历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据此可以将农民工子女区分为“一
代半”移民和第二代移民;(2 )“农民工子女”不是identity 意义上的身份,而是status 意义上的身
份;(3 )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不是简单地由社会结构所决定,而是在事件的驱动下,间歇性地生
产出来,充满建构性和不确定性;(4 )身份认同兼具自我展示和自我保护的功能,分别形成进取性
认同和防御性认同,这两种认同的冲突在农民工子女身上尤为明显。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身份认同 防御性认同 进取性认同
一、我是谁: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危机
“要问我是谁/过去我总羞于回答/因为我怕/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
这首由北京市某民工子弟学校校长秦继杰创作的诗歌 《我是谁》,或许可以作为农民工子女身份
意识的最佳注脚。之所以要回避“我是谁”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在与城市孩子的比较中产生了朦胧
的身份意识:同在一座城市,为什么自己和城里孩子的生活、学习条件却有天渊之别?这首诗后来
被改编成《心里话》,经一群民工子女在2007 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朗诵,令许多观众潸然泪下。从
《我是谁》到《心里话》,其中的微妙改动可谓意味深长。“我是谁”表达的是农民工子女对于自我
身份的困惑,是一种自我认同危机,而《心里话》刻意抹掉了原诗所描绘的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差距,
而更加强调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的一致性,于是,“他们的2008 ”,也变成了“我们的2008 ”,“多
余人/边缘人”心态被更为积极的“接班人”心态所取代。
这与其说是农民工子女的心声,毋宁说是主流社会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期望。“别人与我比父母,
我和别人比明天。”这一豪言壮语是“春晚”剧组后来添加的。其潜台词是,这是一个机会平等的社
会,不论出身高低,只要肯奋斗,就可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这一逻辑的推论就是,今天的农民
工(即孩子们的父母)之所以处于社会底层,就在于他们没有奋斗,所以才输了今天;同样地,如
果这些孩子的明天不够美好,也不要怨恨社会,只能怪自己不够努力。于是,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
同问题,在精英那里被巧妙地置换为系统整合的问题。然而,社会经济地位的鸿沟就横亘在孩子们
*本文得到复旦大学第八批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写作过程中曾得到臧志军教授、彭勃副教授、Tamara Jacka 教授、陈
陆辉研究员、萧今教授、陈映芳教授、刘春荣博士、桂勇教授、李辉博士、易承志博士、刘伟博士、孔祥利博士等众
多师友的指点和帮助,在此谨表谢忱;文责自负。
- 2 -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
面前,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即便积极进取,等待他们的也将是高加林式的命运。他们会相信精英们
炮制的平等神话吗?在一个“断裂”的社会,精英们能够如愿以偿地实现对底层社会的价值整合吗?
以往的学术研究更多地是从现代化、城市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变迁出发,较少关注农民工子女
的个体经验;相反,部分媒体报道敏锐地抓住了个体所经受的阵痛与挣扎,但更多的是经验和感性
的呈现。本文则力图实现宏观与微观、理论与经验的综合,将农民工子女置于主体地位,看他们如
何在文本和生活实践中建构自我与外部世界。有关社会认同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更喜欢以积极而
非消极的自我概念建构一种社会身份,是为了通过所认同的群体提高自尊(布朗,2007 )。因此,应
该把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放到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去理解、去透视:作为一个介于城乡之
间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如何认识、评价城市与乡村,这对其身份意识的形成会产生什么影响。
如此一来,个体经验与社会结构便得到了衔接。
为此,本文选择了两个戏剧性的事件:一是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入城市;二是农民工子女随志
愿者还乡。前者通过对浙江桐乡市某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作文来还原,后者则以上海“放牛班的孩
子”合唱团的回乡之旅来呈现。无论是进城还是还乡,都是跨越城乡边界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