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制糖.ppt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制糖

第二道工序就是煮糖。煮糖要经过三个大铁锅,分为头锅、中锅、尾锅。煮糖师傅将蔗汁倒入头锅,以猛火烧煮30多分钟。一边煮,一边用漏勺将蔗汁中的杂物(蔗渣)及糖泡捞出(可作烧酒的原料),接着将头锅煮过的蔗汁舀到中锅,又烧煮约20来分钟,再将杂物和糖泡清除,然后舀入最后的尾锅。 * 继续以猛火烧煮,一边用木棍不停地将蔗汁搅动,防止粘锅烧焦。经过大约20分钟的烧煮,蔗汁的水分逐渐蒸发,慢慢变成黄色的糖浆。此时,加入适量的石灰粉或蚬粉(起凝固作用),经搅匀后,即时舀入大木桶,迅速抬到用草席铺好的糖格再倒出来,同时用木板将糖浆抹平。经过数分钟的凝固,糖浆很快变硬,成了厚约一厘米的黄糖。然后,再用木尺和利刀将黄糖切成方块,这就是过去我们经常购买食用的黄片糖。 * * . 中国古代食用的糖除了蜂蜜之外,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淀粉水解而成的饴糖,其中味甜的成分是麦芽糖;另一类是由甘蔗汁加工的蔗糖。 * 糖,在古代有许多同义字或近义字,如:饧[xíng] 、饴[yí]、鳙[yōng] (即糖)、蝻[nǎn] 、馓[sǎn] 、饭、鳇[huáng]等等。中国先秦就有制糖食糖的风俗,《诗经·大雅·绵篇》载“周原庶瞧,堇荼如饴”,可见,最迟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中国已知道把淀粉质水解成甜糖也就是“饴”了。《楚辞·招魂》有“粔籹蜜饵,有餦餭( zhānghuáng)些 ”的句子,餦餭即为饴糖块 。 * 饴糖的传统制法是把稻米、玉米、高粱煮熟后,加入磨碎的麦芽,掺水保温糖化。人们最初从发芽的麦谷尝到甜味。所以饴糖的创始与谷物酿酒在时间上应该相近或更早些,当然制作味道纯正的饴糖又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诗经》中已有“周原庶瞧,堇荼如饴”的诗句,可知西周时已有饴糖。战国时成书的《尚书·洪范篇》有“稼穑作甘”之句。“甘”即饴糖。 (1)“稼穑作甘”,酿造饴糖 *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饴,米糵煎也。” “米糵煎” 三字简炼地概括了制饴所用的原料和技术。“米糵” 为制饴所用的原料。其中,米提供了制饴所需的淀粉;糵即麦芽,提供了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的糖酵化酶。“煎” 即熬煮,是制饴的方法。 * 关于饴饧制作工艺的文字记载则出现较晚。最早提到此事的大概是东汉时期崔寔(shi实)所撰写的《四民月令》,但讲得很简单:“十月先冰冻,作凉饧,煮暴饴。”文中的“凉饧”是一种较强厚的饧;所谓“暴饴”是煎熬时间较短、浓缩度较低的“薄饴”。 * 后魏时的农学家贾思勰所撰著的《齐民要术》则翔实地介绍了当时制造糖化糵和许多“煮饧”的方法。关于加工糵的技术,讲得很通俗易懂,他说:“八月中作糵。盆中浸小麦,即倾去水,日曝之。一日一度着水,即去之。脚生(指小麦种子萌发时最初长出的幼根),布麦于席上,厚二寸许。一日一度以水洗之,芽生便止,即散收,令干,勿使饼,饼成则不复任用。此煮白饧糵。若煮黑饧糵,即待芽生青成饼,然后用刀攦〔li丽割裂开来〕取,干之。欲令饧如琥珀色者,以大麦为糵。” * 书中介绍的制白饴法是:用收干的白色嫩小麦芽。熬糖的大铁锅必须磨净光洁,否则有油腥气。锅上立一个凿去底的缸,将缸沿底泥砌在大铁锅上,以防止熬糖浆时因沸腾而漫溢出来。每五升干麦芽可糖化一石米。先把米淘洗净煮成饭,再摊开晾到温热,然后放在大盆里与麦芽末搅合均匀。接着将它们密闭在底边有孔(先塞住)的瓮中,盖上棉被,保持相当高的温度使之糖化。瓮中的饭要保持蓬松。冬天经一天,夏日只要半天,饭就变成稀粥状了,糖化便告完成。加进热水,拔掉瓮底的塞子,放出糖液,在铁锅中用温火煎熬。要不断搅拌,不要熬焦。凭经验直到煮浓,停火,冷下来就生成硬饧了。用高粱米、小米所制成的饧则洁白如冰晶。 * 此后,创作饴饧的原料越来越广泛,方法也不断有调整,但没有实质性的改进。不过用麦芽糖制作的糖食品种,花样则不断翻新,如后世的东北特产“关东糖”、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的“糖瓜”、南方的某些“芝麻南糖”、从“一窝丝”(见《天工开物·甘嗜》)发展而来的酥糖等都是以麦芽糖为中心的名特饴糖小食品。例如“一窝丝”是把稠厚的麦芽糖用木棍反复捶打、拉抻、折叠,使其中充满空气的微小气泡,所以这种糖既香甜又酥脆。 * 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知采用日晒和温火煎熬(加热到七八十度),或两者结合,即“煮而曝之”的办法把蔗汁中的大部分水赶掉,而得到稠厚的胶状糖浆,其中的大部分微生物也被杀死,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了。这种糖稀就叫做蔗饴或蔗饧。 (2)榨蔗成冰,澄结糖霜 * 唐代时我国的蔗糖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今天的红砂糖就是那时开始出现的。当时的砂糖法中至少有三项先进经验:其一,蔗浆结晶前用石灰或草木灰处理。根据现代的科学制糖原理可知,这项措施对蔗糖的结晶和产率至关重要,因为蔗汁中除蔗糖和水分外,还有一些含量不算很大但对蔗糖结晶极不利的有机酸成分,它们会促使蔗糖水解生成还原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