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老舍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在专科阶段,已经介绍过老舍的创作概貌,还重点评述过《骆驼祥子》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及其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这一讲将更深入探讨老舍的文学史地位,尤其是他的创作视点、他笔下的文学世界、“京味”风格的形成,以及艺术上的得失。 既然讲“得失”,会对老舍思想艺术的不足之处作出一些剖析。但这不会妨碍我们对老舍的高度的评价。希望通过这一讲的讨论,学习如何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一位作家,同时对老舍独特而崇高的文学史地位有更多的认识。下面的讨论,将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老舍的创作特色与贡献: 一,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有深切的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他是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二 ,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世态,是那么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加上其表现形式又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所以能为现代文学赢得知识分子之外的众多读音。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三,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所取得的巨大突破。 一、如何理解老舍“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 谈到老舍的“市民世界”,这确实是他的特色。对此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理解的切入口,那就是“城”与“人”的关系。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老舍这样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如此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读老舍这些小说,可以获得对这一阶层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重要的是了解老舍用什么样的角度去观察和表现市民社会。老舍始终关注的“文化”问题,即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的蜕变,他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的世界,他描写的中心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这一点,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是不同的。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啊。这就是老舍的基本的创作视点。这个视点决定了老舍的作品在二、三十年代不能得到主流派文学阅读时尚的欢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虽然老舍的创作拥有大量的读者,但评论界并没有给这位有影响的作家以应有的评价。当历史拉开了距离,我们才越来越发现老舍艺术视点的独特性,也才越来越珍视老舍提供的这一份文学遗产。这里,我们要重点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老舍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生活的图卷到底有什么独创性?他是怎样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又怎样对国民性作批判式探讨的?还有,在他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中,老舍是如何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的? 我们先对老舍的作品做形象类型分析。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分割,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比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批判。他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如前所述,由于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所以我们分析各式人物的性格构成时,应特别关注其中所表现和阐释的文化内涵。 在老舍笔下的三类市民中,给人印象最深、写得最成功的,是“老派市民”形象。这一类人物有一个特点: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骨子里仍是农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这些人的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喜欢通过有些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惰性与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 这种批判意识贯穿在老舍大部分小说中。建议大家注意一下《二马》这篇作品 。这是老舍1929年在英国教汉语时,由异国他乡寂寞的生活体验所触发的一部长篇。特定的生活环境使作者可以更超然地观察与思考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中国人的民族性格问题。在《二马》中,那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他所信奉的是得过且过的生活信条。这样一个角色,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同是为落后的国民勾划灵魂,两者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阿Q生活在“老中国”的乡村,老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