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九龙苏屋邨透视本港公共房屋政策早期规划与演变 - Digital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嶺南嶺南
Volume 19 第十九期 (2010) : 安得廣廈千百間 Article 2
7-2010
從九龍蘇屋邨透視本港公共房屋政策早
期規劃與演變
Siu Lun, Alan YUEN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 ttp://.hk/mcsln
Part of the Crit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Commons
Recommended Citation
阮兆倫 (2010) 。從九龍蘇屋邨透視本港公共房屋政策早期規劃與演變。文化研究@嶺南,19。檢
自: ttp://.hk/mcsln/vol19/iss1/2/ 。
This 專題文 Feature is broug t to you for free and open access by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al Studies at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It
as been accepted for inclusion in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嶺南 by an authorized administrator of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文化研究@嶺南 第十九期 2010 年 7 月
從九龍蘇屋邨透視本港公共房屋政策早期規劃與演變
阮兆倫
概論
公共房屋是 50 年代港英殖民地政府其中一項重要的民生安撫策略,打從 50 年代末期開始,
公共房屋的興建使本港有足夠能力應付期後十年來自內地大量湧港的新移民,同時安定了當
時以製造業為本的本土經濟,為早期資本家及仍處於萌芽階段的中小企提供大量勞動人口,
使初期輕工業的發展得以起飛。
但經歴了差不多五十年,首批公共房屋至今已變得非常殘破,部分更因結構出現問題而需
面臨清拆,過程中不少原居民需重新遷徙或搬進另一個陌生的社區,當中或會衍生不少社會
矛盾。透過研究即將清拆的蘇屋邨,本文除了了解蘇屋邨作為本港其中一個早期公共房屋的
規劃狀況,還希望藉蘇屋邨清拆,了解政府對公共房屋發展與對居住空間的演釋態度轉變,
從而剖析公屋房屋對本港社會發展與社區空間的演譯帶來的影響。
第一部分:研究引言
有 50 年歴史,位於深水埗保安道與長發街交界的蘇屋邨,已於 2010 年 3 月展開首期清拆1 ,
預計工程約需兩年半。首期清拆工程主要清拆近山邊的樓宇,為蘇屋邨整個重建計劃正式展
開序幕。
迄今為止,雖然主流民意包括房屋委員會本身仍傾向把蘇屋邨重建成為一個新型公共屋邨,
但直至本文截稿前一刻2 ,政府仍未就蘇屋邨重建規劃大綱提供最終定案,所以蘇屋邨最終
規劃大綱如何,規劃重建密度是否迎合當區居民所需,至今仍存在著不少變數。
1 蘇屋邨近山坡上的 10 幢舊樓,已於 2010 年 3 月起開始拆卸;通往山上的通道亦已於 2009 年 10 月 22 日
封閉。
2 本文首次編寫時間為 2008 年 12 月,並於 2010 年 4 月初重新修訂。
1
如閣下有機會到蘇屋邨一趟,只需細心觀察,相信閣下會發現蘇屋邨這個其中一個本港最早
期設計的公共屋邨與現時很多新型公屋,無論外型、樓宇密度與公共休憩空間三者均有明顯
分別。首先蘇屋邨共 16 幢樓宇,除幾幢靠近保安道的標準相連長型B款3 ,餘下的幾幢樓宇
幾乎採用全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多種風格樓宇混合於同一屋邨,加上簡單的色彩和敞大的空
間設計(部分甚至設有露台),在本港公屋建築史上可謂別樹一幟。
但建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