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赤鹄之集汤之屋》的「奰」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释《赤鹄之集汤之屋》的「奰」字

釋《赤鵠之集湯之屋》的「奰」字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赤鵠之集湯之屋》簡9整理者釋文作:「眾(烏)乃(往)。(巫)(烏)乃()少(小)臣之胊(喉)渭(胃)」,其中「()」字形作(下以△表示),整理者注釋說:    ,字左從,卽「睪」,讀為同音之「宅」,《爾雅?釋言》:「居也。」胊,讀為「喉」。渭,讀為「胃」。   謹案:整理者將「△」隸定為「」非常精準,但又說此字左从「」即「睪」則有問題。楚文字的「睪」字常見,一種寫作从目从?: (《性自命出64) (《包山》120)(澤,《性自命出((澤),《景公瘧》08)((籜),《曾侯》67) 還有一種寫作从「白」形,下从大或矢形: (《語叢一》87) (《上博緇(懌,《老子甲》09)(鐸,《陳公治兵》13)(鐸,《莊王既成》01) 這種字形是由(牆盤)从日从矢(或大)變化而來,學者多有討論。可見將「△」釋為「睪」是不對的,其實古文字本有「」: (《合集》28012)(《花東》290.12)(《英藏》2271) (《集成》8.4269縣妃簋) 《金文編》708頁,1695號將縣妃簋的字形隸定為「」,並按語云:「《說文》所無。案:,從三大三目,二目為,三目為,則《說文》必有從目大之字,今佚去耳。」其說合理可從。劉釗、董蓮池先生釋為「睪」,除文意未必合適外,字形也有所不同,恐不可从。《新金文編》將、同歸在「眣」下,並按語云「劉釗說其初文即甲骨文字,从目矢聲,从目下為矢之訛,篆文从失亦矢之訛。金文用為無斁字。」但由前引我們已知甲骨文本有「」,縣妃簋的字形不宜與甲骨文字畫上等號。季旭昇老師《說文新證》沒有將歸在「(睪)」下是很正確的。姚萱先生說「由於《合集》28012的『』字舊多被忽略,所以現在《花東》『』字的出現,也可以說實際上在各種工具書的基礎上為殷墟甲骨文新增加了一個字頭。」後來出版的《新甲骨文編》、《甲骨文字編》已从姚說增列「奰/」字頭。現在清華簡「」字的出現,證明他們的意見是對的。   《花東》290.12「乙未卜:子其史(使)(往)西子媚,若。」姚萱先生考釋說:    我們認爲,「」當釋為「(奰)」字異體。《說文·大部》:「,壯大也。从三大三目,二目為(段玉裁注改「」為「」),三目為,益大也。一曰迫也。讀若《易》虙羲氏。《詩》曰:不醉而怒謂之。」徐灝《注箋》:「,隸省作奰。」《詩經·大雅·蕩》:「内奰于中國,覃及鬼方。」毛傳:「不醉而怒謂之奰。」「」字其實就是从三個「」的,《說文》的分析不準確。……古文字中有時單複無別,尤其是對於那些不具備構字能力、重疊形體沒有多大表意作用的字來說更是如此。「」和「」當為一字異體。……前引《花東》290.12原釋文在「」字下標逗號,「子媚若」連讀。按《花東》貞卜作某事是否「若」習見,「若」字絕大多數均單獨作一字讀。罕見「子媚若」這樣的說法,故我們改爲標點作「子其史(使)(往)西子媚,若。」分析其語法關係,「」作兼語,是「使」的賓語和「(往)西子媚」動作的發出者;「(往)西」當是一個連動結構,「子媚」作它的賓語。據此分析,我們認爲「」當讀為「宓」或「毖」,與同期王卜辭中的「宓」或「必」用法相同。從讀音來看,「奰」是並母質部字,「必」是幫母質部字,其中古音都是開口三等。从「必」得聲的「怭、駜、飶、馝」等字跟「奰」一樣也是並母字。《說文》說「(奰)」「讀若《易》虙羲氏」,「虙」字正从「必」聲。「(奰)」和「必」古音十分接近,可以相通當無疑問。 姚說合理可從。航福、章秀霞二先生也同意釋為「」,讀為「毖」的意見。回到簡文來看,「△」當分析為从欠「」聲。既然「」可以讀為虙羲氏的「虙」,則「△」當讀為「伏」。「虙羲氏」又作「伏羲氏」,文獻常見,不繁舉例。「伏」有居處、棲身的意思,《詩?大雅?靈臺》:「王在靈囿,麀鹿攸伏。」《左傳?定公四年》:「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杜預注:「伏,猶處也。」或是理解為「隱藏」意思亦通,《廣雅》:「伏,藏也。」《詩?小雅?正月》:「魚在於沼,亦匪克樂。潛雖伏矣,亦孔之炤。」《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此說若可成立,也可為之、脂相通添一例證。或是可以讀為「閟」,即「閉」,與「虙」皆从「必」聲。「閟」也有掩蔽、隱藏的意思,如《漢書?盧綰綰愈恐,閟匿閟唐韓愈〈送文暢師北游〉詩:「先生閟窮巷,未得窺剞劂。」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六引《考聲》:「閉,藏也。」《莊子?繕性》:「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漢書?吳王濞傳》:「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閉,恐上誅之。」王先謙補注:「閉,閉匿不來往。」至於簡文的「胊渭」,整理者讀為「喉胃」,看起來是指喉部與胃部。但由簡6眾(烏)(將)(食)之。(巫)(烏)曰:「是少(小)臣也,不可(食)也。」可見「巫烏」只有一隻

文档评论(0)

shaofang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