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㈡叩诊顺序 先左后右,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0~3cm处开始,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开始。 由下而上,左侧在心尖搏动点下一肋间开始,逐步往上,直至第二肋间。右侧类此。 自外向内,左右相同。 表1:正常成人心相对浊音界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心 浊 音 界 各 部 组成。 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心外因素:大量胸水、气胸;胸膜增厚与肺不张;大量腹水或腹腔巨大肿瘤。 心脏病变:左心室增大;右心室增大;左、右心室同时增大;左房增大或合并肺动脉段扩大;心包积液;升主动脉瘤或主动脉扩张。 第一心 音 的 形 成 第二心 音 的 形 成 心脏视、触、叩检查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心脏科 万云高 心脏病学领域十大历史事件-----Eugene Braunwald教授2013ESC会议总结 1、心电图:1903荷兰的Willem Einthoven 2、心导管插入术: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 3、冠状动脉造影:1958年由Cleveland诊所的Mason Sones率先开展 4、心血管手术: 1938年由波士顿的Robert Gross通过手术成功治疗了动脉导管未闭 5、介入心脏病学:1977年,Andreas Gruentzig球囊血管成形术扩张狭窄的动脉 心脏病学领域十大历史事件 6、冠心病监护病房(CCU):1962年爱丁堡皇家医院的Desmond Julian首次提出了CCU的概念 7、心血管药物:1972年英国的James Black研发了β受体阻滞剂,70年代,美国的Cushman 与Ondetti分离出了第一个ACEI类药,1976年三共制药的Akira Endo分离出了首个他汀类药物。 8、预防心脏病学1938年波士顿的Paul Dudley White; Framingham心脏研究, 心脏病学领域十大历史事件 8 、高血压、吸烟、ECG提示的左室肥厚确定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9、超声心动图:1952年心脏学家Inge Edler与物理学家Helmuth Hertz,研发了超声心动图, 10、起搏器与植入式除颤仪:1952年,波士顿的Paul Zoll研发了第一个外用心脏起搏器, 1959年Rune Elmquist 与Ake Senning成功研发了植入式起搏器。1970年以色列人Michel Mirowski发明了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垂直线标志 前正中线 锁骨中线 胸骨线 胸骨旁线 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 肩胛线 后正中线 三、自然陷窝 腋窝 锁骨上窝 锁骨下窝 胸骨上窝 肩胛上区、肩胛下区、肩胛肩区。 心脏检查 ) 心脏检查—视诊 ㈠ 胸廓畸形: ㈡ 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心尖搏动移位,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改变,负性心尖搏动。 ㈢ 心前区搏动:胸骨左缘3~4肋间搏动,剑突下搏动,心底部异常搏动。 ㈠ 胸廓畸形 ⑴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⑵扁平胸、鸡胸、漏斗胸: ⑶脊柱畸形:脊柱后侧凸可引起肺心病。 ⑴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正常情况:心前区与右侧相应部位对称,无异常隆起及凹陷。 ⑴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异常情况: ①先心病或儿童时既患风心病伴有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增大时,使正在发育中的左侧前胸壁受压而向外隆起; ②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前区胸壁受挤压而向外膨隆,外观显得饱满; (二)心尖搏动 定义:心脏收缩时心脏摆动,心尖冲击心前区胸壁相应部位,称为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胸骨左缘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处,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一般明显可见,肥胖或女性乳房垂悬时不易看见。 心尖搏动的改变 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改变 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生理情况: 因体位的变化而不同;如仰卧位,心尖略上抬,左侧卧位,心尖左移,瘦长体型,心脏垂位,心尖下移动等 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病理情况: ①心脏疾病:左室增大,心尖左下移位;右室增大,心尖向左移位,但不向下移位;全心增大,心界两侧扩大。②胸部疾病:一侧胸水或气胸,心脏推向健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心脏向患侧移位;③腹部疾病:大量腹水等。 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改变 生理条件下: 胸壁厚、肋间隙窄,乳房悬垂等心尖搏动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