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比较互证
(二)多义词的某几个相邻的义项相同,也就是说,在两个词的引申系列中,不仅有“点”的重合,还有“段”的重合。比如,比较“数”、“切”、“骤”、“亟”四个词,可以看出这种“段”的重合。“数”有“屡次”之义,《汉书·汲黯传》:“上常赐告者数。”注:“数者,非一也。”次数多即是频率高,从而与疾速之义相通,所以“数”又有“快”义。《谷梁传·庄公十九年》:“其不日,数渝,恶之也。”疏曰:“数,疾也。谓秋共盟冬而见伐,变盟之疾,故不书日以恶之也。”时间的速与缓和远与近也相通。所以,《谷梁传·隐公九年》:“庚辰,大雨雪,志疏数也。”这里“数”是时间离现在近。时间的快速与空间的稠密往往相通,所以“数”又有“密”的意思。《孟子·梁惠王》:“数罟不入污池”,“数罟”就是密网。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设施也。”这里仍以“数”与“疏”相对而言,不过已不是指时间而指空间了。 * 而“切”有空间距离短的属性,即“贴近”、“接近”之义。《荀子·劝学》:“诗书故而不切”,指与现实不接近。空间距离短引申为时间短、频率高。《说文·八上·尸部》:“屑,动作切切也。”“切切”是动作快,也就是每次动作时间短。时间短又可以引申为“急迫”,如辛弃疾《贺新郎》:“杜鹃声切。” “亟”有“急迫”、“赶快”的意思,《诗经·豳风·七月》:“亟其乘屋。” “亟”是“及时”,引申为“屡次”、“多次”之义,即频率高。如《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僖公十九年》“亟城而弗处”,《庄公二十七年》“亟战将饥”等,都当“多次”讲。“骤”有“疾速”之义。《周礼·大司马》“车骤徙趋”、《楚辞·招魂》“步及骤处兮”中的“骤”都是“走得快”。而“骤”同时又有“屡次”的意思,如《左传·宣公三年》:“宣子骤谏”。“屡次”是“频率高”,又引申为“急”,如《老子》“骤雨不终日”,柳永词“骤雨初歇”。比较这几个词在这一段中的引申系列可以看出彼此的相合。 * 但是,如果从整个的引申系列比较,则可以看出,它们词义只在这一段是重合的,而别的方面相距甚远。“数”是由“计”义发展为“多数”义,再向下引申,它的引申义多与“计”义有关。《左传·襄公十八年》“以枚数阖”,《襄公二十五年》“数俘而出”,都相当于今天的动词“数”(所主反,读shǔ),也就是计量,由此发展出“检阅”的意思。《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数甲兵。”杜注:“阅数也”,也就是一一过目。再看它往下发展的义列:因“讲”义而有“历数罪责”之义,《广雅·释诂一》:“数,责也。”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败卫师,数之以王命”,《襄公十四年》:“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也”,“数”都当“申责”讲,也就是今天的“数叨”。 * 因“屡次”义而有“熟练”之义,正如“习”训“鸟数飞”而有“熟习”义一样。《左传·宣公十二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数奔”,是说逃跑有术,跑得熟练。“数”的“运算”义又引申为“术”。《广雅·释言》:“数,术也。”也就是一定的法规、定则。《庄子·天道》:“有数存焉于其间。”因此下棋也叫“数”,《孟子·告子》:“今夫奕之为数。”这些义项所构成义列都是“切”、“骤”、“亟”所不具备的。而“骤”的“疾”义来自马之快跑,“切”的“近”义来自用刀切物,“亟”的“急”义与“及”、“急”相通,它们的出发点显然也是不一样的。 * (三)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一一相应或引申系列的趋向一致,也就是说,它们不仅是“点”与“段”的偶合,而且是“线”的一致。 章太炎先生在《文始》里“歌”部的第一组中,把“过”和“越”作为同源字。这里先以这两个词为例。“过”和“越”《说文》同训“度也”,从“辵”与从“走”之义本相同,所以知道它们的本义是一致的。从引申系列看,它们都可以从具体空间的过渡,引申为某一事件的经历,又可引申时间的超越。“过”由“超过”义引申为“过分”、“过错”,“越”也因“超过”义引申为不切实际,也就是“迂阔”,二义相近。“过”可引申为“到…去”,也就是“造访”,“越”则有“从…去”的意思,二义相近。“过”有“遍”义,即“扩散”,“越”有“远”义,即“传播”。 * ①“经过、度过”:《礼记·檀弓》:“孔子过泰山侧。” 《楚辞·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② “超过”: 《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礼记·曲礼》:“戒无越。” ③“过错”“迂阔”:《孟子·公孙丑》:“然则圣人且有过欤?” 《国语·鲁语》:“越哉,臧子之为政。” ④ “遍,扩散”“远,传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