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作副词相当于
之 1辍耕之垄上 2是寡人之过也 3恐太后玉体之 有所隙也 4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 5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6久之,目似暝。 乃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于是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却、竟然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竟然 4.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才?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于是? ,只、仅 焉用亡郑以陪邻 盘盘焉,菌菌焉。 或师焉,或否焉。 且焉置土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其?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5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8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9 其孰能讥之乎? 10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而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疲……?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3.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輮使之也。?不然,籍何以至此? ?大石……森然欲搏人……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成然之。 若 1.若毒之乎? 2.更若役,复若赋…… 3.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6.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安 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 士之悲哉?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 4.沛公安在?(《鸿门宴》) 夫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畏。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5.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 大,有几人欤 ? 盖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3.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悲。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5.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故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5.然则何时而乐耶? 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11.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12.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乎 1.几寒乎?欲食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3.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胡为乎遑遑何之? 5.生乎吾前…… 6.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即 1.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恤? 既 1.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2.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3.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臣。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5.既来之,则安之。6.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矣。 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2、语境推断法 3、“删” “换” “代”法 4、语法分析法 5、句式分析法 6、对句互推法 1、对照比较法 【概念阐释】 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 “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 ”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 ③侵之愈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