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经》的虚静世界-辅仁大学学术资源网.DOC

论《道德经》的虚静世界-辅仁大学学术资源网.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道德经》的虚静世界-辅仁大学学术资源网

論《道德經》的虛靜世界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王金凌 摘要 本文討論下列問題:1 常人生活、生命中的困境是什麼?2 聖人如何「知道」、「體道」?3 聖人所體的「道」是什麼?4 聖人如何消除生活、生命中的困境?人的困境有生物性和社會社兩層。生物性是欲望,尚不成其為困境,只是自然事實而已,和智力結合之後,其困境始由技術呈現,尤其呈現在組織技術。聖人透過「損」、「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一層又一層的工夫而體道。 關鍵詞:道。有。無。玄。禮。損。自然。無為。小國寡民。 壹 前言   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八十一章,言簡義奧,難以措手。若欲了知,需尋得入手之處。《道德經》的核心觀念是「道」,體「道」者為聖人,因此,可以從「道」與「聖人」這兩個觀念入手。讀《道德經》者是願學聖人,首出的問題自是如何學為聖人,也就是關於學為聖人的知識。但是聖人不僅「知道」,更是「體道」,則學為聖人不只是知識之事,更是實踐之事。因此,《道德經》的核心問題是關於聖人如何「體道」和聖人所體的「道」是什麼。聖人未「體道」之前,與常人無異,那麼他為什麼要「體道」?其緣故應是生活、生命遭遇困境。這困境是什麼?再者,聖人既然已經體「道」,仍然處於世間,則其生活、生命中的困境需要消除,那麼聖人如何消除生活、生命的困境?從這些問題可以尋繹出《道德經》的主要論題: 1 常人生活、生命中的困境是什麼? 2 聖人如何「知道」、「體道」? 3 聖人所體的「道」是什麼? 4 聖人如何消除生活、生命中的困境?   今依次敘論。 貳 人的困境 一 驚恐   《道德經》第十三章說: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苟吾無身,吾有何患? 「驚」是事物出乎意料之外時的情感。出乎意料之外包含了比意料為佳和為劣。比意料之外為佳,帶來有如受到寵幸般的喜樂之感;比意料之外為劣,則帶來有如被凌辱般的驚恐之感。但是任何比意料為佳的事物,和生命消亡相較,都比意料為劣。因此,生命歷程中雖然有由驚而喜而樂的事,也有由驚而恐而懼的事。究極而言,這些喜樂和驚恐卻都籠罩在消亡的恐懼之下。因此,「貴大患若身」意謂大患及身最值得重視。 人的大患莫過於生命消亡,而生命消亡又是必然之事,則驚恐與生命並在,無可奈何。只感受到驚恐,那是動物生命。既感受又知道驚恐無可逃避,無可奈何,必須面對,甚至尋求消除驚恐的方法,就跨入了文化生命。在文化生命中,知道我和物不同,於是自我意識朗現,生命是我的生命,大患是我生命的大患,所以,「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是道出省察之後的領悟。   自我意識到驚恐,當然也意識到其他情緒、情感,否則對驚恐就沒有自覺的認識。自我不悅驚恐,這是事實。因此,自我不願安於無可逃避和無可奈何,而亟思免除驚之道。驚恐既是事物出乎意料之時的情感,如果事物都在意料之中,則驚恐應無由而生。事物要在意料之中,必須知其理序,知其理序則事物可預期,可預期則有安全感,而不致於驚恐憂懼。於是自我安處在這理序之中。   然而人如何知道事物的理序?事物理序是以自我為核心而安排的,這個理序分為生物、社會、和精神三個層次。 二 欲望   人的生物性全部顯露在身體。這身體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欲望,讓生命存續下去就是生物的本能。這個本能和身體構造決定了人的整個活動。 人的生物活動包含了動和靜,以社會層次的言語來說,就是工作和休息。工作包含了偵察、攻擊、防衛、逃避,休息則包含了睡眠和遊戲。而身體各種器官是這兩種活動的工具,也是目的。從活動來看,生命就是工作和休息交互運作的過程,直到身體機能衰竭。身體生命這項基本事實在人的社會和精神層次仍然發揮深沉的影響。但是要認識這深沉的影響,就必須理解身體活動的動力來源──欲望的本性。 在生物生命中,欲望是本能,而且以身體能即時享用為度。換句話說,欲望是有限的,誠如《莊子?逍遙遊》所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慈,故能勇1 消融上下之爭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