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寄生虫检验》本科课件-第二章 消化道寄生虫-钩、粪.pptVIP

《临床寄生虫检验》本科课件-第二章 消化道寄生虫-钩、粪.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节 钩虫 (hookworm) 钩虫曾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钩虫是致病最严重的人体消化道线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引起钩虫病 主要致病作用是造成宿主慢性失血——贫血 寄生在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 ⑴ 头腺:1对,可分泌抗凝素和乙酰胆碱酯酶 ⑶ 雄虫交合伞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不同发育阶段的钩虫卵 活丝状蚴 能作波浪起伏样的蠕动 终宿主: 转续宿主: 寄生部位: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幼虫体内移行: 成虫寿命: (一)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俗称为“粪毒”或“地痒症” 患者局部皮肤即可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 出 现充血斑点或丘疹、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继 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可自愈,病程2~3周 3. 婴儿钩虫病 好发年龄:5-12个月 临床表现: 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柏油样) 贫血较严重(面色苍白、精神萎靡) 消化道功能紊乱、肝脾大 、发育障碍 死亡率:3.6%-6.0% 粪便查见虫卵或培养出钩蚴即可确诊。 (1)虫卵的检查 直接涂片法:容易漏检 饱和盐水浮聚法(首选) (2)钩蚴培养法 检出率高,可以鉴定种类 第五节 粪类圆线虫 Strongyloidest stercoralis (一)生活史 病原诊断 标本:粪便、痰、胃、肠液、尿或脑积液 检出幼虫或培养出丝状蚴为确诊依据。 直接涂片法、沉淀法、涂片碘染法 免疫诊断 对轻、中度感染者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皮试法、ELISA 其他检查 血象显示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仅在轻、中度感染病例中增高 2.呼吸道症状:肺部为主 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血痰及哮喘。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钩蚴性皮炎 (二)成虫致病★ 1. 消化道病变及症状 病因:齿咬伤,形成出血点、溃疡、糜烂 症状:上腹部不适或隐痛,消化功能紊乱等 鉴别:胃、十二指肠溃疡 钩虫吸附在宿主小肠壁上 2. 贫血: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病因:① 齿咬伤,损伤肠黏膜,影响宿主对 营养物质的吸收。 ② 头腺分泌抗凝素 ③ 边吸血边排血 ④ 常更换咬附部位 失血量:A.d. 0.14~0.4ml/d; N.a. 0.02~0.1ml/d 钩虫浮肿病人 俗称“懒黄病”“黄肿病” 钩虫病人异嗜症 四、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检查 3. 临床诊断 辅助诊断 流行病史:接触疫土、生吃蔬果等 临床表现 :不同程度的贫血貌 2. 血常规检测 辅助诊断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 嗜酸性粒细胞高于正常值15%以上 五、流行与防治 1. 流行 结合钩虫丝状蚴的3个生长特性 流行地区: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 易感土源:红薯、玉米、桑、甘蔗、棉、烟和咖啡等种植地;水稻种植地;矿井下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并治愈病人;粪便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改变劳作方式(不赤脚下田、不徒手采摘农作物等);不生吃蔬果等 2. 预防措施 结合钩虫生活史 (1)病原治疗 ① 局部治疗:透热疗法(53℃20分钟);左旋咪唑涂肤剂 ② 驱成虫: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2)对症治疗: 口服铁剂、维生素C等。 (严重贫血者,先纠正贫血再驱虫) 3.治疗 结合钩虫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粪类圆线虫是一种兼性寄生虫,有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属于机会致病寄生虫。 在寄生世代中,成虫 主要在宿主(如人、狗、猫等)小肠内寄生;幼虫可侵入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引起粪类圆线虫病(strongvloidiasis)。 一、形态与生活史 感染阶段 感染途径 幼 虫 移 行 路 径 排离人体的 方式和阶段 产卵部位 寄生部位 感染 途径 1. 虫卵 形似钩虫卵 (二)形态 (80~100) ×(40~47) (50~58) ×(30~34) (56~76) ×(36~40) 大小 (μm) 两端明显 十几个卵细胞 不规则椭圆形 东方毛圆线虫 均匀 4-8个卵细胞 椭圆形 钩虫 胚蚴 内含物 — 卵内 空隙 椭圆形 形状 粪类圆线虫 钩虫卵 粪类圆线虫卵 东方毛圆线虫 2.幼虫★ 双球型 — 咽管 尾端 咽管 口腔 鞘膜 口腔 尖而分叉 尖细 占体长1/2 矛状, 占体长1/5 不封闭 封闭 无 有 丝状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