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灣傀儡戲與福建傀儡戲傳承之管窺
金清海
高雄縣鳥松國中校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摘 要
本論文分二部份,前段部份介紹中國傀儡戲的發展簡史及其在台之發展。後
段部份,從傳台背景、民俗信仰儀式劇及傀儡戲藝術三個層面析論台灣傀儡戲與
福建戲傳承之問題。
關鍵詞:傀儡戲、發展史、傳承問題
壹、前言
傀儡戲在台灣的發展,至少已超過二百年,有關台灣傀儡戲與福建傀儡戲傳承
問,學者專家多有提起,唯未有深入探討。筆者擬從戲團傳台背景、民俗信仰
儀式劇及傀儡戲藝術三個層面,從實際的現象來論證傳承流派之問題。本論文
探討之重點雖在傳承問題,唯欲使讀者能對中國及台灣傀儡戲有更深一層的
瞭解,因此本文前半部份,以精簡扼要,提綱挈領方式,簡介中國傀儡戲的發
展史,讓讀者能一窺全貌,有助於傳承問題之探討。
貳、中國傀儡戲的發展簡史
一、中國傀儡戲的起源傳說
關於傀儡戲的起源,歷來有三種說法 1 。一為據《列子‧湯問篇》之說,謂起
源於周穆王時代的偃師;二為據唐人段安節《樂府雜錄‧傀儡子條》,謂起源
於西漢陳平造木偶人解平城之圍事;三為孫楷第謂起源於「古代儺祭或喪禮的
方相氏」之說。此三說皆有一共同特色,即與「偶」或「俑」有關,而傀儡戲
乃是一種〝刻木為人,像人之形〞的偶人,由人操弄偶人表演的戲劇型式。而
此三說之偶人並未敷演故事,充其量,只能說是搬耍雜技或歌舞或滑稽戲調而
已。其成為熟戲劇,必須俟真戲曲的出現後,才能成熟,因為傀儡戲是模仿真
人戲,必待戲曲成熟後才能模仿戲曲,或者與戲曲同步成熟。
由於漢代古墓如長沙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樂俑、歌舞俑等陸續出現,因而多數
人認為,中國木偶藝術源於俑。一九七九年,山東萊西縣院里鄉岱野村發掘的
一具高 193 公分的大木偶 2 。肢體由13 段木條組成,關節可活動。坐、位、跪
兼
善,偶頭神似人頭。它的發現顯示了木偶自喪葬而娛人的過渡,且木偶頭已神
似真人,又能活動自如。羅斌認為,這為木偶戲的萌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 。邱坤良教授認為它是懸絲傀儡4 。然193 公分的大木偶,比人還高,懸絲時
,一定要站在較高的舞台,且很費力。但它可視為漢代傀儡戲「喪家樂」之例
證,應無疑義。
二、中國傀儡戲的歷史
戲劇,以其敷演故事而言,雖為藝術的呈現,但基本上,係用人來模仿「人」
。而傀儡戲,則係用工具(木偶)來模仿「人」。但同樣皆可成為戲劇藝術,只
是風格及趣味不同而已。在介紹中國傀儡戲歷史之前,應介紹在傀儡戲史上曾
出現過的傀儡種類並簡述其性質內容。計有七種。(一)
水傀儡:刻木造偶,置於
水池之中,木偶之活動,乃運用機關以水激發之,能運動如生,表演雜技。
(二)盤鈴傀儡:搬弄傀儡時,所用樂器因胡樂盤鈴而得名。
(三)懸絲(又稱牽絲或提線)傀儡:以線絲繫著傀偶各部位,線的數量各地不一
,
主要以繫頭部、肘部、腕部、腿部等部位,以利操弄,明人謂之提偶。
(四)杖頭
(又稱竿頭。鐵枝為同類而偶較小。)傀儡:用木枝、竹枝或鐵枝,做為偶頭支
柱,一根頂住腰部,另二根用於兩手,其原理與皮影戲偶相同。抓住竿枝操弄
偶人,謂之「托偶」。(五)
藥發(又稱藥法)傀儡:與水傀儡原理相近,雖亦能活
動,但都只憑安設的機關而動作,不能作經常表演。(六)肉傀儡:或云乃以大人
擎
小兒,使效木人活動之狀。(七)幔帳傀儡:又叫耍
苟利子、褙搭戲、肩擔戲。較為特殊,由一人挑著一個擔子,擔子上下幪著幔
帳,前開一個四方大洞,藝人就坐在幔帳裡手持木偶表演,一邊唱曲調一邊操
偶,腳下的鑼鼓安裝在固定的架子上,由雙腳踏著敲響。整台戲只由一人全包
,故有〝一人一台戲〞之稱。
另有手(又稱掌中布袋)傀儡,及平面(又稱影戲)傀儡。此二者廣義而言
,亦是傀儡戲,但已獨立成為獨特的劇種,手傀儡在台灣稱之為掌中戲或布袋
戲。平面傀儡稱之為皮影戲或紙影戲。茲從各種史料文獻,自漢代經魏、晉、
隋、唐、宋至元明各朝來說明傀儡戲的歷史。在介紹傀儡戲歷史之前,應說明
傀儡戲與俑的關係。
(一)俑與傀儡戲的關係
偶戲的來源,與「俑」有絕對的密切關係。「俑」的產生是從喪葬而來。
從歷代古墓出土「俑」的種類,有木俑、土俑及陶俑、石俑及金屬俑,秦代有
舉世聞名的「兵馬俑」(一九七四年出土) 。一九七一年湖南長沙王堆漢墓的出
土文物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