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例谈记叙文开头及结尾写法
例谈记叙文开头及结尾写法关于写好作文头尾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开头一般应该点题,结尾通常要能照应开头,深化中心等,这些都无须过多陈述。本文探讨的,是在这些大前提之下的一些技巧。
一、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通过对文题的阐述、解释、引申,从而引入要讲述的内容。这种开头较为简易,也容易让人对写作对象一目了然,缺点是易陷入平淡,因此可借助一些修辞,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如一位学生在写一篇叫《网》的文章时,就是这样写的:“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网。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有的网在生活的海洋中为你网来各种珍奇,有的网为你编织温馨的天空,有的却一点点剥夺着你的青春、金钱、自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写出了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简洁又传神。
二、尺波兴浪法
开头占的篇幅虽不长,但只要善于组织语言,也能尺波兴浪,于简练中见精神。所谓兴波,就是适当运用转折复句,使前后句之间形成转折的关系,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前后层次间形成对比的关系,增强文章的波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要善于找出题目中的对立面,或是事物内部、事物不同阶段的对立面,使开头起伏有致。如一位学生在写《收获》这篇文章时,就这样写道:“关于收获,许多人都会想到累累的硕果,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物质享受;但很少人会想到另一种收获,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长驻在你心里,成为你人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那,就是精神上的收获。”作者抓住“收获”中对立的两方面: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突出了精神上的收获,使文章有了“曲线美”。
三、巧设悬念
所谓巧设悬念,就是在开头就陈述要点、提出问题;或是把事件的结尾放到开头,吸引人寻根究底;或是让某个关键环节藏头露尾,产生“雾里看花”的效应。如某电视台就有这样一段开场白:“有个故事叫庖丁解牛,说的是一个叫丁的人,杀牛的技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现下也有这么一些杀牛的,他们精通一种了不起的技术,能使牛在短时间内增加四分之一的重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设置悬念的技巧在于有效地“吊人胃口”,因此必须抓住矛盾的集中点,在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地方设疑,才能达到所要达到的效果。如上文的“能使牛在短时间内增加四分之一的重量”就很能引发人的好奇心。有时,突出事件的有悖常理处,往往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情景引入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创设人物的活动舞台,为人物的出场进行铺垫,或衬托人物的性格、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有篇叫《上学路上》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早晨,薄薄的阳光星星点点地栖息在树梢上,残余的暮色撤到了地平线的尽头。鸟儿唧唧喳喳地出来觅食了,像在说,趁着天气好,早点起来活动一下筋骨吧。”这样的描写衬托了主人公愉快的心情,为下文作了很好的张目。
除了景物描写,也可通过紧凑的对话来吸引读者,展开情节。如有个学生写市场上的小风波,就是以顾客和小贩的争吵拉开序幕,让人一开始就置身于矛盾的氛围中,有较强的感染力。
如果说开头所起的作用是提纲挈领的,那么结尾所起的作用则是归根结底的。开头难在于怎样艺术地引入,结尾难在于怎样有机地深入。相对于开头而言,结尾往往更注重思想性,它是“临去的秋波”,如果写得好,常会给人无尽的回味余地。
关于结尾,我总结出如下几种写法:
一、画龙点睛
在结尾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作者的立场、事件的意义,从而使读者的感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种方法,如点睛之笔,使文章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如一篇叫《落叶》的文章就这样写道:“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它年年凋落旧叶,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所以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永远走在成长的路上。”作者通过议论,歌颂了一种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既然是点睛之笔,就要扣紧问题的焦点,有的放矢。《落叶》就是针对法桐的“落叶”来阐述它的精神的。有些学生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常会偏离主题,就事件的枝节进行议论,造成败笔。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在构思时就明确主题,理清重点,这样,才不会被枝节所迷惑。有些同学虽抓住了重点,却又不知如何措辞。其实议论的语言固然不拘一格,但基本上都是遵循“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这个思路展开的。
二、寓情于景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主题。如:“天好蓝,阳光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地面上的深深浅浅的绿草,一直绵延到地平线的尽头,仿佛是挥之不去的思念……”通过写蓝天、阳光、绿草,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很好地表达了思念的心情。这种手法,我国古代的诗歌也不时用到,如王维的“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就是一例。在景物描写中,运用色彩的搭配、氛围的渲染,能使结尾给人以格外鲜明的印象。
三、承前启后
这种手法,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