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留守”乡村的社会秩序及其再造资料.pdf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第027—034页
“三留守’’乡村的社会秩序及其再造
解永照任建华
摘要:我国乡村存在着“三留守”问题,并且已经对我国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导
致乡村的失序和失范。而“三留守”人员既是乡村秩序失范的受害者,也在一定范围内构成了对乡村秩序
的破坏和威胁。留守少年儿童、妇女和老人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其在社会秩序中的行为
方式不尽相同,受害和施害的状况也各异。面对这一现实,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特别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
弊病,借助国家供给制度规范、加强乡村组织以承载村民自治、利用利益机制引导村民参与等来再造乡村
秩序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三留守;乡村秩序;失范
在我国,大部分处于现代化、城镇化边缘的传统乡村,“三留守”人员已经成为乡村的主力人群。
据民政部2015年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留守妇女约有4700多万,留
守老人约有5000万①。人数总量非常惊人,上述“三留守”②人员问题就是乡村问题中具有典型性的
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社会学界已经加以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笔者也发现,对于这一
社会问题的法律观察和思考尚显不足,有社会性强而规范性弱的缺憾,因而,笔者将就该问题主要围
绕案件类型来展开论述,而不会泛化成广义的社会学问题来研究。
一、“三留守’’问题的形成
在城乡二元格局的背景下,城市群体由于自身的社会竞争优势以及建国以来工业化的目标,获得了
国家倾斜性的资源支持,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劳动收入、工作环境、社会保障、住房交通和医疗教育等
领域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城乡待遇差别有数十项之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开
展,虽然城乡之间的藩篱开始松动,城乡流动趋于频繁和渠道多元,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依然存在。
当前,随着人口规模与素质控制发展思路的主导,一些间接的驱逐方式被不断地“发明”出来。如马流
辉调查发现,“在新的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只能采用一些间接而柔性化的方式调控人口。面对异地务
农群体在上海农业生产领域的不断膨胀,以粮食类家庭农场为组织形式的实质性规模经营,便成为地
方政府间接驱逐异地务农者的重要策略”③。这使得我国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城乡流动还是一种
城市本位下的不对等流动,乡村向城市的准单向流动也是一种对城市有利和城市控制下的资源输出。
收稿日期:2016—11—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事诉讼重复起诉规制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6BFX0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解永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警察学院讲师(北京100872);任建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
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87)。
间:2016年lO月8日。
②所谓“三留守”人员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少年儿童(一般所说的“三留守”中的留守儿童的范围较窄,很多
问题不能囊括,所以本文用“留守少年儿童”取代“留守儿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部分相对弱势的人群的集合。
③马流辉:《间接驱逐与身份改造——大都市郊区农业规模经营的治理逻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
6期。
2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就人口迁移而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有高端智力、资金资源通过教育及创业向城市的完全转
移,及低端体力劳动力以时间阶段性和人员部分性为特点的非完全转移两种形式①。第一种形式的
转移问题相对较少,也不是太尖锐,大都是社会化不充分的问题,社会影响和关注度较小。而第二种
形式则问题较多,对于城市和乡村都造成了程度不等的影响,“三留守”问题即源于此。“三留守”问题
就是乡村家庭的非整体性迁移与城市对于农村人口的选择性拒斥的结果。乡村优质人力资源向城市
的不均等流动造成了乡村人口的“三留守”化,这种态势使乡村的整体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直至个体都
发生了质性的变化,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遭到双重破坏。中国的乡村人口迁移与家庭整体迁移不同
步,家庭成员按照现代性的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云南省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pdf
- 2017迪普科技合作伙伴大会-创·享未来诚·献精彩参考.pdf
- 20世纪中期台湾史学观念的转向资料.pdf
- 220kv主变有载开关分接压力释放阀误动作分析参考.pdf
- 互联网%2b-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的实践与思考.pdf
- 220kv电缆线路在桥上敷设相关问题探讨资料.pdf
- 互联网%2b-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创新服务探析.pdf
- 互联网%2b-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pdf
- 26年不离不弃的坚守参考.pdf
- 2型糖尿病伴甲状腺超声异常的临床研究论文.pdf
- 会计稳健性、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报告印象管理.pdf
- “丝绸之路”上的“旧体新生”——以《河海昆仑录》之旧体诗为个案论文.pdf
- 会计稳健性、高管社会网络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pdf
- “两户”的存废及立法建议——以民法总则的制定为视角论文.pdf
- “互联网%2b”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出发论文.pdf
- 传媒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构建.pdf
- “互联网+《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改革论文.pdf
-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乡镇新型城镇化“五力”模型研究——基于黄石市28个乡镇的调查研究.pdf
- “五行”+“五常”与“五德”——试论蜀学与诸学道统论之异同资料.pdf
- 体育教学中乒乓球训练质量提升路径探索.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