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藏卷子本《群书治要》看《三国志》校勘及.PDFVIP

从日本藏卷子本《群书治要》看《三国志》校勘及.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从日本藏卷子本《群书治要》看《三国志》校勘及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3 - July 2011 從日本藏卷子本《群書治要》 看《三國志》校勘及其版本問題 林溢欣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緒 論 233–297 《三國志》,西晉陳壽( )撰。是書分《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 二十卷,凡六十五卷。其書成,甚重於世。迨至南朝,宋文帝劉義隆令裴松之(372– 451 )為之作注,流傳益廣。惟其時書已見異本,如《吳志•薛綜傳》「橫目茍身」句, 裴松之注云:「臣松之見諸書本『茍身』或作『句身』,以為既云『橫目』,則宜曰『句 1 是劉宋之際,版本已有訛誤。且此書卷帙巨大,傳寫雕刊,易生闕誤。幸自 身』。」 清以降研治是書者,雖不及《史》、《漢》之眾,亦不減三四十家。如趙一清《三國志 注補》、錢大昭《三國志辨疑》、李慈銘《三國志札記》等,可謂碩果甚豐。其中盧弼 《三國志集解》比次舊聞,甄覈異同,多發前人所未發。近人趙幼文研治《三國志》多 年,以殿本為底本,並兼及類書古注,則為《集解》後另一重大校理。2 前人研治《三國志》者,或疏其文義,或考證異文,罕以一專書所引《三國志》作 3 整體研究。 本文即欲以此發端,取唐初魏徵(580–643)等撰《群書治要》所引《三國 1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卷五三,頁1251 。 2 趙振鐸於其父趙幼文離世後將遺稿整理成書,名《三國志校箋》,於2001 年由成都巴蜀書 社出版。 3 《三國志》研究日趨豐富,切入點亦多前人所未涉及,例如黃文榮《論清代〈三國志〉之研 究:以校勘、評論、補注為例》(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年)詳細剖析清 人《三國志》學的發展與其中缺失,綜論一代《三國志》研究概況;又如蘇杰《〈三國志〉異 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將《三國志》異文作分類考析,並結合西方文獻理論 作研究基礎,此等論著皆有助推動《三國志》研究。另外黃惠賢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 發表的〈隋鈔本《三國志 •蜀志》蠡測──《北堂書鈔》研究資料之一〉(2001 年,頁1–10)、 〈隋鈔本《三國志•吳志》蠡測──《北堂書鈔》研究資料之二〉(2001 年,頁11–25)、〈隋鈔 本《三國志 •魏志》蠡測──《北堂書鈔》研究資料之三〉(2002 年,頁20–58 )三篇論文, 對於隋代《三國志》鈔本有詳細梳理,多有創獲。 ©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3 - July 2011 194 林溢欣 志》作詳細比次,對其版本、校勘等有關問題作一考論。本文所論,約有以下數端: 第一部份略論前人研究《治要》概況,以見本文大旨。第二部份略論不同《治要》版本 之關係,並舉其歧異之例。第三部份分類校勘《治要》所引《三國志》。其中採用《治 要》版本,以日本宮內廳所藏卷子本為主要參校本,並兼及諸類書及文獻資料,間下 己見,以補苴前人漏說。第四部份論及唐初所見《三國志》之卷帙、編次等版本問 題,以見《治要》引文定式之價值。 前人研究《治要》概況 631 《群書治要》,唐魏徵等奉敕撰。據《唐會要》卷三十六云:「貞觀五年〔 〕九月二 4 此書引錄文獻凡六十六種,保留唐初古 十七日,祕書監魏徵撰《群書政要》上之。」 籍舊貌,故清人據之校勘、輯佚古籍者多不勝數,其中如王念孫《讀書雜志》、嚴可 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皆創獲甚多。民國以後,措力斠證者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