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帮助孩子摆脱情感迷惑.doc
帮助孩子摆脱情感迷惑
于卫
瑶瑶在周一的早晨哭得一塌糊涂,刚开始的时候,我温柔的哄来哄去,后来,我生了气,就批评她,谁知,这样一来,我大吃一惊,她竟告诉我:爸爸妈妈要离婚了,已经分开快一年了,现在,她每周只能见妈妈一次,她问我:“于老师你知道爸爸妈妈打架我多痛苦吗?”所以,今天早上她是舍不得妈妈。
我一下子搂住瑶瑶,告诉她,大人的问题大人自己能解决,如果他们真的分开,不是你的错。刚才老师不知道你的痛苦,我错了!
当天,我在她的卷子上写上一句话:“请注意孩子的情感变化,谢谢!”第二天,遥瑶高高兴兴的来了,告诉我:“爸爸妈妈和好了”。我还算为孩子、为家长承担了一些原本不属于我教育范围之内的“闲事儿”吧,但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很高尚。
“小记者”与“冠军”
于春华
英语课上学习句型:Where are you from?(你是哪的人?)操练过后,幼儿们一个个都积极踊跃地当起了“小记者”与“冠军”。
表演分四个小组进行,一个是举重队,一个是乒乓球队,一个是射击队,还有一个体操队。表演一组一组地进行着。首先是举重队,每名队员都是小冠军,由Miss Yu担任“记者”,问第一名队员:Where are you from? 答:I’m from ChangChun. 然后这名队员举着“麦克风”变成“记者”回头问下一名队员: Where are you from? 答: I’m from BeiJing. 就这样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进行着连锁式的问答,每一名幼儿都担任了两个角色,“小记者”和“冠军”。这时,第三组表演完了,第四组的幼儿早已迫不及待,我对他们说:Don’t worry. (别着急)。因为他们是最重要的人物——教练,是他们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体操小冠军 ,所以他们不扮演体操队员了,一个个都成了小教练。他们是俩个不同地方的教练。幼儿们一听,自己是小教练了,更是高兴的不得了,一句句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从他们嘴里非常流利地说了出来……
一节课就这样在“小记者”与“冠军”的采访对话中结束了,幼儿们都还沉浸在自己是小记者、小冠军的兴奋之中……
让孩子在爱中快乐成长
于春华
人们都说:父母的爱是博大的爱,会让孩子永生不忘。但是在爱的记忆中,有的爱让孩子幸福,促孩子成长;有的爱让孩子痛苦,令孩子反感。有的父母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好,总唠叨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其结果是孩子真的就不行了。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呢?
一是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赏识的神情告诉孩子:“太好了!”
二是爱的微笑,微笑是爱的语言,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
三是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父母常对孩子说:“孩子,你真棒!”孩子会自豪地回答:“爸爸,我能行!”爱的语言能够培养出懂得爱的孩子。
四是爱的渴望——调动孩子,让孩子杂朝思暮想中获得爱,使他们明白,自己去努力才能获得快乐。
五是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细节最能让人心动,要让孩子从生活的细节中学会发现爱、感受爱。
六是爱的管教,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始至终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七是爱的胸怀——包容孩子,让他们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八是爱的机会——还给孩子,让他们体验到:索取可以使人满足,但付出才是真正的快乐。
他不是“做坏事的专业户”
马兰
下课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上完厕所便在活动室里自由活动,而我则照例到卫生间检查水龙头有没有关好。进卫生间一看可把我气坏了。不知道是谁把镜子抹得一塌糊涂。我回到教室里质问是谁干的?立刻,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明明……”于是,我把他叫到我身边,怎么问他也不承认,而孩子们的一再指认让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因为是老师平时经常批评他,让小朋友认为做坏事的肯定是他,把他看成了“做坏事的专业户”?于是我暂时放下这件事,开始留心观察。
终于,我发现了迪迪在镜子上画呢,于是我问他上次是不是他画的,他的脸红了。回到教室我故意问:“洗手间的镜子谁又画了?”孩子们又异口同声地说:“是明明……”此时,我想不能再沉默了,我把事实真相告诉了孩子们,我刚才发现在镜子上画的并不是明明,他已经承认错误了,就不说他的名字了。并让他们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坏事”都是明明干的,还让他们向明明道了歉。
孩子是敏感的,教师对一个孩子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该孩子在别的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正因为明明平时经常犯错误,被老师批评,久而久之,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成了他专门做“坏事”的定势, 成了孩子们心目中“做坏事的专业户”。从此,我不再当众批评幼儿,而是转为用一种较缓和、隐蔽的方式处理问题。渐渐地,孩子们对明明的印象转变了,不再把所有的坏事都强加在他头上了。我也经常提醒自己,千万别让哪个幼儿成为孩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