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探究一 探究二 名师精讲 1.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一 探究二 2.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一 探究二 典例剖析 【例题2】 导学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探究一 探究二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解析:从题干可知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表明先发生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喷发,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出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到达河滩位置。 答案:C 1-2 3-4 5 6 读世界某地区海底深度与其岩石年龄关系图,完成第1~2题。 1.据图可判断出M地的岩石类型和地貌分别是(  ) A.侵入岩 海盆 B.喷出岩 海岭 C.沉积岩 海岭 D.变质岩 海沟 1-2 3-4 5 6 2.M地与下图中的    地的板块分布情况相似。 (  )? 1-2 3-4 5 6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M地海底深度约为2千米,故其地貌不可能是海盆和海沟,排除A、D选项;M地的岩石年龄为0,故该岩石可能是刚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排除C选项。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M地是海岭,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附近。A地位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C地位于新西兰北岛,D地位于日本九州岛,这三地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B地位于冰岛,其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附近,故选B项。 答案:1.B 2.B 1-2 3-4 5 6 读图,完成第3~4题。 1-2 3-4 5 6 3.下列景观形成原因与丁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路南石林 B.沙丘 C.富士山 D.峨眉山 4.人们在甲、乙、丙、丁四处从事的活动,合理的是(  ) A.甲处打深水井,适当开采地下水 B.乙处大量种植宽叶树木,美化环境 C.丙处修建大坝蓄水发电 D.丁处建设高层建筑 1-2 3-4 5 6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丁处为断层。路南石林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沙丘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富士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峨眉山是断层构造形成的断块山,故D选项正确。第4题,从图中可知,乙处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不适宜种植宽叶树木,因为叶子宽大,植物蒸腾作用强,不易保持水分,也就不易在干旱地区成活;丙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口处,河水流速慢,地势平坦,落差小,不适宜建设大坝进行水力发电;丁处为断层,不适宜建设高层建筑;甲处有向斜,利于储存地下水,可以适当开采地下水,故选A选项。 答案:3.D 4.A 1-2 3-4 5 6 5.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解析:过程①主要表现为在冰川、风、热胀冷缩等物理作用下,坚硬的岩石逐渐转化为碎屑物,属于物理风化过程;过程②主要表现为松散的碎屑物经过搬运、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 答案:A 1-2 3-4 5 6 6.(2015·江西南昌调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形:甲是    ,乙是    。地质构造:甲是    ,丙是    。?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为什么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1-2 3-4 5 6 解析:第(1)题,根据岩层弯曲形态及岩层新老关系即可判断出甲为背斜,乙为向斜,丙为断层。第(2)题,甲为背斜谷,这与外力侵蚀有关。第(3)题,判断乙处地质构造依据有二:岩层弯曲形态及岩层新老关系。第(4)题,乙为向斜,易汇集地下水,发生透水事故;丙为断层,易诱发地质灾害。 答案:(1)谷地(鞍部) 山地 背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3)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地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