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5古诗两首课型古诗词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1.DOC

课题5古诗两首课型古诗词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1.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题5古诗两首课型古诗词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1

课 题 5、古诗两首 课型 古诗词 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学会《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中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词句,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有关庐山的图片。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知诗人,理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A、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B、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C、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思考: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2、欣赏庐山图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3、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4、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四、熟读背诵 1、有感情地读一读。 2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五、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意思。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四、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4、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1、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2、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 。”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 相 关 资 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1] 教 学 反 思 1、从题目入手,设置情境趣味设疑。比如:山西村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小村,那里的人热情好客。一个明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