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山褶皱.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鸡鸣山褶皱

/blog-39465-601562.html心仪已久的宿愿——鸡鸣山、硅化木 已有 1083 次阅读2012-8-12 22:36|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教授 振兴 office 硅化木 鸡鸣山昨天7月11日一早7:00我和刘本培教授如约在五道口地铁站会面,由他女婿张振兴开车,前往河北下花园鸡鸣山、玉带山观看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硅化木和鸡鸣山推覆构造,完成我们俩心仪已久的宿愿。刘本培教授历任北京地质学院地史教研室主任,一直是王鸿祯院士得力的助手,现在年事已高仍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对各种地质问题的兴趣和敏感度却远高于许多年轻人。车一上八达岭高速公路,天气阴转晴,我们两个老头(今年他80岁,我74岁)也沉浸在回忆的兴奋中……刘本培老师是清华大学52年毕业的,他1951年三年级实习就是在下花园做的,带队的是何镜宇老师(他在这里填过图,大学时也教过我),住在下花园电厂,自由踏勘阶段他和彭志忠、沈照理一个组自告奋勇去考察玉带山的硅化木并打化石。近20年来刘老师致力于中生代硅化木的研究,发现通过硅化木年轮能够判断出当时的南北方向,那么根据原地保留的硅化木古南北向与现代南北向的交角,就可判断出我们所在地块如中朝地台,晚侏罗世以来的旋转的方式与角度。因为我1975年带长院75届地震班在下花园实习时看到过玉带山的玉带山组(即髫髻山组)凝灰岩中保存了很好的硅化木林,即直立的许多硅化木被从天而降的火山凝灰迅速掩埋的现象,硅化木还可见到明显的烘烤边……於是今年初我们就有了约定,一定要一起去看一次。1975年我带长院75届地震班在下花园实习时还做了一件有点冒险的事,在鸡鸣山南面隔洋河有一个古城梁穹窿构造,我带学生站在古城梁山顶上北望鸡鸣山,讲解鸡鸣山推覆构造,并做远景素描,结果学生画得乱七八糟,我当即说:“谁有勇气跟我爬一下鸡鸣山,近距离观察一下推覆构造?”於是刘景园(新疆地震局来的)等三位学生自告奋勇跟我一起去爬……我带他们爬到半坡,边爬边测量地层产状,再向上,坡度越來越陡,而且只能向上,無法向下。劉景園有點吃不住了,腿脚都在發抖,我就讓他爬到我的上面,我把着他的腳一步一步放到稳固的岩层上,慢慢向上攀登,就像壁虎一樣,山下的學生都在惊呼“葛老师注意安全!”,其实当时我一点也没有害怕,只是担心学生可千万别出事。终于我们爬上了山顶,顺着山顶路线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地层的时代,褶皱、断裂的位置,都一一标在预先所画好的地形剖面图上。当我们再回到古城梁山顶北望鸡鸣山时就画出了如下精美的鸡鸣山推覆构造剖面图。宣化下花园鸡鸣山推覆构造剖面图(葛肖虹,1989)上盘蓟县系铁岭组灰岩、下马岭组砂页岩、下寒武统府君山组硅质灰岩逆冲到下侏罗统煤系和上侏罗统髫髻山组火山岩(玉带山组)之上附件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pdf?80年代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美国学者Davis教授,向我展示了他的研究生徐备(现在也是北大教授了)沿公路画的一张鸡鸣山推覆构造剖面图,我说“No!”,我展示了上述这张剖面图,告诉他这是我亲自爬山画出来的,他看后也举起大拇指说“Very good!”,看来一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地质成果,必须有认真细致的野外观察并付出艰苦的劳动……一晃,这已是三十七年以前的记忆了。鸡鸣山推覆构造发生在晚侏罗世之后,是中生代冀北-辽西拗陷南侧巨型推覆构造带的一个缩影,本身推覆距离大于40Km,也是翁文灏先生1926年在第三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首次提出我国东部侏罗、白垩纪时有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并命名为“燕山运动”的见证。当年没有好的照相机,很久以来一直想旧地重游一次,重新拍一下鸡鸣山推覆构造的全景,这次总算如愿。因为从网上下载的导航线路的“错误”我们中午才顺利抵达下花园并核实了当年去过的鸡鸣山、玉带山和古城梁。午饭后开始了我们的完愿之旅。过洋河大桥后首先去玉带山,沿新开的公路看到了玉带山组倒转向斜的剖面,然而曾经巨厚达50-60m含有硅化木林的灰白色凝灰岩已所剩无几,沿不同高度公路观察,情况亦然,竟然没有找到一根硅化木,这使我们大失所望,真让人不解,当年(至少1975年)巨厚的“白色玉带”怎么竟荡然无存?在上下反复对比观察的过程中,通过出露地层的对比,我突然发现了倒转向斜的转折端,基本由灰白色凝灰岩组成,强烈褶皱,其现象比任何书法绘画都精彩,真是“天公作美”在公路旁留下了如此画作!?图8. 玉带山倒转向斜残留的核部转折端强烈褶皱——精彩画作打听老乡才知道,灰白色的凝灰岩早已被作为高级石材开发殆尽,残留的只是它下部的熔岩角砾岩。当年我们在路边看到的巨厚“白色玉带”原来正是倒转向斜的核部被折叠的凝灰岩(所以有50-60m厚)……看了此情此景,刘本培老师当然十分扫兴,没能“原”他六十一年的旧梦,真是可惜呵!如果我们早十年来看,也许能够早一点呼吁把“硅化木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