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国软体专利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新趋势
从美国KSR 案谈美国软件专利保护的新趋势
李珍权
前言
过去二十几年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CAFC )对于显而易知性 (obviousness) 一直是采用所谓的「教示—联想—动机」检验标准。在专利审查实务上,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 )要求审查员在依据专利法第 103 条核驳受审申请案时,必须引用并结合两篇或两篇以上的先前技术文献 (prior art reference),或引用单独一篇先前技术文献并结合申请人所承认的先前技术 (admitted prior art)。
在此专利侵权诉讼案件当中,KSR KSR International Co. v. Telefex Inc., 550 U.S. 398 (2007).质疑这个检验标准的正当性,并由知名的法学教授 John Duffy 代表 KSR 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诉愿,请求最高法院准予调阅 CAFC 的判决 (Petition for Certiorari)。换言之,负责审理专利诉讼的法院应该以更确实的检验标准来判断专利请求目标的显而易知性。
KSR International Co. v. Telefex Inc., 550 U.S. 398 (2007).
简言之,CAFC在此案判决中,增加了判断申请专利范围需具有非显而易见性的条件,这对于商业方法、软件专利的影响非常重大,因为在这些专利的申请范围中,往往有某一部分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USPTO依据此判决,未来将可以不具有非显而易见性为由,驳回专利申请,这样就会增加专利申请取得授权的难度,而涉嫌侵权人在诉讼上也可以涉案的专利不具有非显而易见性为由,降低自己在法庭上辩护的难度。此而接连地在2008.10.30 CAFC 也援用KSR之判决在广受瞩目的 In re Bilski案 In re Bilski, 545 F.3d 943, 88 U.S.P.Q.2d 1385 (Fed. Cir. 2008),作出类似限缩的判决。也将深深影响未来软件专利的审查基准,故而吾等想针对其非显而易见性 (Non-obviousness)之见解来探讨软件可专利性之审查。
In re Bilski, 545 F.3d 943, 88 U.S.P.Q.2d 1385 (Fed. Cir. 2008),
美国软件专利发展演进
美国软件专利的发展,背后隐含着软件技术的演进,早期软件技术的实质内涵,大都仅是协助人们进行重复且例行的计算,基本上仅算是单纯数学演绎法演练,因此,早期认为「计算机软件」像等同于「数学演绎法」。进而深究「数学演绎法」的本质,若仅将数学演绎法的逻辑推理程序转由计算机执行,那只可说是将人脑中的逻辑推理程序移植到计算机中,而藉由计算机执行的结果,其唯一的价值只是加速该数学演绎法的计算,并没有创造出任何具有效益(useful)的应用(practical application)。
若依35 U.S.C. § 101之规定,要成为法定的专利目标必须要是一种新颖且实用(new and useful)的方法(process)、机械(machine)、产品(manufacture)、组,成物(composition of matter。或上述四种类型的改良(improvement)。所以最高法院才在早期的Benson案例 Gottschalk v. Benson, 409 U.S. 63, 71-2 (1972).中,认为「数学演绎法」类似一种「抽象概念Abstract idea」,若仅是透过计算机执行该 「数学演绎法」,并企图籍专利先占(preempt)该数学演绎法,该专利范园并非35 U.S.C. § 19.1.,所欲保护的专利目标。
Gottschalk v. Benson, 409 U.S. 63, 71-2 (1972).
此外最高法院Benson案判决的解读,曾经一度排除所有「演绎法(general algorithms)」之可专利性,但关税暨专利土诉法院(CCPA)在 Chatfield案中确立最高法院在Benson案,仅在禁止「数学演绎 (mathematical algorithms )」本身的可专利性,而具可专利性的技街往往往系针对特定的问题而发展阶段性(step-by-step)的解决步骤,这是广义一种广义的「演绎法(general algorithms) 」,故不应排除「演绎法(general algorithms)」之可专利性。而CCPA在Chatfield案中,却再次确定数学演绎(mathematical algorithms)本身并不具可专利性。
直到最高法院于Diamond v. Di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