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对土壤中铜、锌、锰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研 究;.PDFVIP

肠道微生物对土壤中铜、锌、锰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研 究;.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肠道微生物对土壤中铜、锌、锰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研 究;.PDF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60921001 都慧丽, 尹乃毅, 张震南, 等. 肠道微生物对土壤中铜、锌、锰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研究[J]. 生态毒理学报, 2017, 12(3): Du H L, Yin N Y, Zhang Z N, et al. Effect of human gut microbiota on bioaccessibility of soil Cu, Zn and Mn [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7, 12(3): (in Chinese)   肠道微生物对土壤中铜、锌、锰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研 究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2 都慧丽 ,尹乃毅 ,张震南 ,蔡晓琳 ,李泽姣 ,王鹏飞 ,孙国新 ,崔岩山 1, 2, * 1. 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1408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100085 收稿日期:2016-09-21 录用日期:2016-10-31 摘要:为了更全面、准确的评价土壤中金属元素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研究土壤中金属元素在 结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我国一些地区的 6 种土壤,利用 in vitro 方 法(PBET 和 SHIME 联用) 研究土壤中 Cu、Zn 、Mn 在胃、小肠、结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 研究显示,土壤中 Cu、Zn 、Mn 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 23.8%~63.0%、21.2%~64.4%、 11.7%~35.6% ;从胃阶段到小肠阶段,土壤中Cu 的生物可给性提高了0.4%~14.4%,而土 壤中 Zn 在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降低了 6.7%~38.7% 。结肠阶段,土壤中Cu、Zn 、Mn 的 生物可给性分别为 2.4%~12.9%、5.7%~18.7%、6.2%~18.9%,与小肠阶段相比,分别降 低了 21.7%~56.9%、0.4%~36.8%、4.5~19.1%。结果表明,结果表明,在肠道微生物存在 的情况下,土壤中Cu、Zn 、Mn 在结肠阶段有较低的人体健康风险。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SHIME 模型;金属;土壤;生物可给性;人体 Effect of Human Gut Microbiota on Bioaccessibility of Soil Cu, Zn and M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都慧丽(1990~), 女, 硕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 , E-mail: duhuili14@mails.ucas.ac.cn * 通讯作者:E-mail: cuiyanshan@ucas.ac.cn  Du Huili 1,2,Yin Naiyi 1, 2,Zhang Zhennan 1, 2,Cai Xiaolin 1, 2,Li Zejiao 1, 2,Wang Pengfei 1, 2 2 1, 2, * ,Sun Guoxin ,Cui Yanshan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1408, China1 2.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Received 21 September 2016 accepted 31 October 2016 Abstract: It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to

文档评论(0)

tangzhao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