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与中心: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言路”和“舆论”.pdfVIP

边缘与中心: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言路”和“舆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3i 边缘与中心 :清末预备立宪时期 的¨言路”和¨舆论” 杨雄威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oo444) 摘要:“言路”是传统社会实现通达民情的一条最重要的制度化渠道,主要由言事官来执行。“舆论”之 词虽古已有之,但在清末则获得新的政治与文化含义。清末预备立宪时期,“言路”遭遇合法性危机,而 “舆论”则得到官方的认可。在此情况下,“言路”同 “舆论”的共处凸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 冲突与合作关系。 关键词:言路;舆论;清末;预备立宪 中图分类号:K2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6—0131—05 “言路”的本意是进言之路,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它往往特指通过专门的言事之官向皇帝进言 的一种制度’①通过这样一条由官方统摄的渠道把民情民隐 “上达天听”。这里的 “天”不但代表皇 帝一切合法性的来源,更代表皇帝本身,因此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但是在近代中国,主要受西方 政治与文化的影响,这种权威逐渐被消解,皇权的合法性动摇,民权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在此时期频 频出现的 “舆论”一词正是民权思想的产物和民权的象征之一。清廷宣布预备立宪,称 “大权统于 朝廷,庶政公诸舆论”,②并将其所设计的资政院作为 “舆论总汇之地” 待时机成熟再由议院 (国 会)取代之。这也标志着官方对 “舆论”的合法性的承认。在这一话语系统下,前述的 “言路”似 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清政府对其暂予保留。在这种局面下,“言路”同 “舆论”的并存并举和相交互渗呈现出复杂的历史形态。 一 、 言路与报纸 在国会召开之前,报纸被时人看作舆论的最大载体。关于言路与报纸的关系,一方面,报纸经常 登载言官的行动和言论,另一方面,言官也普遍读报,并经常从报纸中获得所需信息,奏议经常 “据报章所载”,使二者的互动成为可能。 在清末预备立宪时期,部分言官对报纸的作用已有合乎当时社会的主流认知。1908年 《报律》 公布之后,“某某两侍御日昨会议,以报馆主持清议,为谏院所不能逮,当此预备立宪时代,欲广开 言路,尤以维持报纸为救亡之唯一手续。大理院所奏实行报律第七条之折,于言论机关大有妨碍,若 作者简介:杨雄威 (1977一),男,河北保定人,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① 大半由于民国监察院的存在,民国之后这项制度往往被称作监察制度,许多史家都以“监察制度史”为名研究古代的言路。 如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另,在清季有言事权的官员非止一端,但都察院建制下的御 史和给事中专门负责言事,并称言官,又称为科道或台谏等。 ②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4页。 ③ 《阁部院官制草案》,《东方杂志》第三年临时增刊 《宪政初纲》,第57页。 l32 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第6期 ·传媒史研究 民政部持之过急,将来京师报界计无所出,势必同盟停版,此风一倡,贻笑世界各国,于宪政前途关 系甚大”。①言官支持报纸,报纸亦投桃报李。《大公报》即曾报道:“夫御史一职睢专制国有之,若 立宪之国,民权大张,君主与官吏同纳于法律范围之内,无所用其谏诤,国有大事视舆论为从违,故 报馆者,舆论之代表,亦即一国之御史也。某御史能维持报馆,其平日敢言可知。”② 除了相互提携之外,言官与报纸相互敌视之事更为引人注目。宣统二年十月初六 (1910年1 1月 18日),御史温肃奏请严定报律,称 “东西各国对待报纸皆有专律,本兼保护限制二义。民政部初设 报律实仿行之,然程度既不相同,则条文每不适用。盖报纸之职在开通民智,代表舆论,且深悉法 理,常佐政府之不逮。然求之中国今日,殆寥寥无几,其怀诈挟私,生心害政者所在多有”。指出其 中三弊:其一为逆党之喉舌,其二为权要所操纵,其三多无赖之举,并一一细数其丑态。又指出: “比者政府诸臣知报律之不容缓订,特交资政院提议,或以为公论所出,不宜过示仰裁,不知近年以 来人心浮动,如饮狂药,谁实使然?半由报纸煽之也。若再务虚名而忘实祸,浸成舆论专制之习,其 为患有不忍言者。”③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