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文化里所蕴涵生物学教学资源.doc

壮族传统文化里所蕴涵生物学教学资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壮族传统文化里所蕴涵生物学教学资源

壮族传统文化里所蕴涵的生物学教学资源 (广南县第三中学 蒙庚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内容上注重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和面向学生实际,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以壮族的传统文化为例,从壮族传统文化中寻找与高中生物教材相互对应的知识点,供以壮族学生为主的地区作为生物学教学参考。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此外,还有自称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时任总理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蕴涵着许多合理的科学知识。教学时,若我们教师能把它作为有效的教育资源融入到课堂中,除了能帮助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还可以有利于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知识,促进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 1 从壮族的“那”文化看农作物的新陈代谢 岭南是壮族及其先民主要聚居地,岭南地处低纬度,北倚云贵高原,南临热带海洋。因受太阳强烈辐射和冬夏季风环境的影响,故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岭南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7~23℃,年平均降雨量达1500毫升,比我国年平均降雨量629毫升、世界年平均降雨量730毫升均高出一倍多,而且多集中在6~9月份。雨水多以地表径流或地下渗流的方式,汇入江河。因而,岭南地区江河蜜布,溪流交织,在江河两畔和山岭之间,分布着一片片面积不等的平峒、弄场或三角洲。其土层较多深厚,肥沃湿润,有利于开辟为耕地,适合各地亚热带作物尤其是水稻的种植,具有发展稻作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正是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壮族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生业方式,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和生业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模式----“那文化”(壮族称水田为“那”,“那文化”即“稻作文化”),影响着壮族文化发展的走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在不断的增长,生活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已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一部分居民就会向外地迁移,日久天长,有的分支已远离其原居住地,但由于壮族先民的那文化从一开始就深深打上了自然生态的印记,因此,壮族先民无论迁移到哪里都会有意识的选择与岭南地区相类似的自然环境作为居住条件,尤其是江河两畔的土地。譬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从地域上就形成了“汉族住街头、壮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特殊的分布格局。这样的居住环境为种植水稻提供了充足的光照和水分,提高了水稻的能量代谢和水分代谢。 其次,从种植水稻的基本过程来看,也可以看到壮族人们是利用什么方式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通过耕翻稻田(一般是二犁三耙)可以逐渐加深耕作层,创造水稻根系需要的生育环境,使水稻根系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发育空间,同时,还可以把土壤浅层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等翻埋到土壤深层,减轻病、虫、草对水稻生产的危害,通过耙耕,可以把土耙碎,使水稻的根充分的生长;在插秧时,秧苗之间间隔有序,合理密植,保证水稻对阳光和矿质元素的充分利用;还有,在水稻生长管理期间,对植物的灌溉、施肥和除草除虫等等,这一系列的壮族那文化无一不体现出壮族先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给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水分、温度、矿质元素、氧气等一些基本的非生物因素,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水稻的光能利用率。虽然原先的壮族先民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这些知识,只凭借其经验种植罢了,但不可否认这种传统的“那文化”间接的告诉我们,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因素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等一些宝贵的农业基础知识。 2 从壮族的民居特点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1 壮族村落的选址 壮族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生业方式和以那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体系,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文化模式。壮族村落的选址极为严格,大多数村寨都选在地势较高,背靠青山,面临溪河,村寨两侧还有山地,形成一个“月亮”型的环抱屏障。从村寨的分布情况看,一般是一弄一寨,或一峒一村, 所谓弄,是指石山包围中的一块杯底形的小盆地,方圆不过一里或几里,出入必须翻过山隘口;所谓“峒”是指教大的一块平地或平坝,周围方圆十里八里或几十里。壮族的巫术认为在这样的地方建立村寨,便可“聚气”,从而人丁“大发”。当然,这种以“气”而居的巫术观念的基本出发点是十分错误的,但又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果,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村寨选址地势较高,有视野开阔、空气流通、光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