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及法律-食品安全责任分配如何可能-.docVIP

风险及法律-食品安全责任分配如何可能-.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风险及法律-食品安全责任分配如何可能-

风险及法律:食品安全责任分配如何可能?摘 要: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日益增多。如何防范风险,确保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健康构成了世界各国政府与公众的重要议题;随之,法律结构也有了改变。由于风险所带来的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因果关系链在经验世界中断裂,因而借助“肇事者原则”来确定过失与肇事者,并据此分配责任补偿受害者在举证上变得日益艰难。然而,人类要存续,法律要履行预期功能,仍需假定风险是可把握的、可控制的外在客观对象,并添加“预防原则”以重新分配食品安全责任,达到分散风险目的。为此,除了要构建食品安全主体的责任伦理外,还需实现从单纯惩罚机制向责任保险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风险;食品安全;法律责任;肇事者原则;预防原则 中图分类号:DF36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86年贝克提出“风险社会”以来,“风险”一词逐渐成为解读当代社会的关键概念。贝克、吉登斯、道格拉斯、纳什、奈特、卢曼等人在对现代社会进行反省过程中,分别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经济学、系统论等角度研究了风险与风险社会的一般理论、风险与文化的关系、风险与利润的关系,以及生态沟通如何可能等系列议题。这些理论影响到后世的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也为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实务部门和公众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 与此同时,将风险理念引入食品安全领域,并构成公众非常关注的话题,则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大量高科技,如生物技术以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对生物技术定义为例,生物技术系指运用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成分以制造或改良产品、或对植物或动物加以改进、或研发具有特殊用途之微生物组织之一系列科学方法或技术之整合。生物技术运用应可以被区分为基因医疗(包括基因治疗、DNA疫苗、基因药品等技术、胚胎干细胞移植),基因转殖与生殖技术(包括医学性质与一般性之基因改良人之制造与优生工程、器官移植等),基因复制技术(如复制羊、复制人等),基因改造作物(基因改造植物、动物等),以及基因改造生物武器。(转引牛惠之.论开放生物科技运用所潜藏之社会冲击与法律省思――以法律对于GMOs之保障与规范趋势为例(简版)[J].台湾第二届基因科技之法律管制体系与社会冲击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应用,食品加工包装技术、农产品中化肥农药和食品添加剂等的使用而产生的。由于技术运用于食品领域会产生高度的风险,因而许多学者对此颇有微辞,如堂娜#8226;哈拉维(Donna Haraway)在其著名的《赛博格宣言》(A Manifesto for Cyborgs)中,将我们现代充满着转基因的烟草、番茄、棉花、大豆、玉米、水稻以及马铃薯、茄子和辣椒等食品的世界称之为“杂种世界”,并指出人类若不想冒成为一种狮头、羊身、蛇尾的吐火妖怪――喀迈拉(Chimeras)的风险,就必须清醒地维持人、生物、机器等之间的科际关系。[1]海洋生物学家拉结尔#8226;卡尔松(Rachel Carson)发表的一本题为《寂静的春天》的书,探讨了滴滴涕及其他化学药剂对世界的毒害。她将这本引起世界性轰动的控诉之书题献给了阿尔伯特#8226;施魏策尔(Albert Schweizer),后者的一句阴郁的预言被置于全书之前:“人已经失去了预见和预防的能力。他将毁灭在他自己对地球的毁灭之中。”[2]可以说,在科学掌握了统治地位和话语权的今天,世界上已经没有“零风险”的食品,像席卷全球的英国“疯牛病事件”、比利时“二?英事件”、日本“O-157’大肠菌事件”等已经证明食品安全中技术运用所带来的风险的不可忽视[注: 对中国大陆地区来说,尽管大量有害健康食品,如毒火腿、致癌大米、双氧水鱼翅、大头奶粉、瘦肉精、注水肉、结核奶、毛发酱油、毒粉丝、勾兑酒等非为科技因素所致,但环境污染、化肥农药使用等产生的致害食品也日益严重。这些风险性食品将成为政府规制的主流。(详细内容参见,任盈盈.现在我们还能吃什么――增订纪念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然而,责难归责难,问题似乎遭到了搁置。世界各国许多科学家、生物学者、食品安全专家等对科技在食品领域中的运用仍充满着乐观主义想象;公众态度也很暧昧,在指责这些恶性事件的同时,嘴上仍不忘品尝这些技术改良食品带来的美味。他们热衷于科技食品带来味蕾口感及其美好前景,同时一旦事情发生,危险来临时,则更多急急忙忙将目光转向了问题的制造者,似乎是他/她将我们引向了末路,并追问谁应该为此付出代价?承担责任?? 这样的思维惯习是建立在一条我们熟知的规则上的。通常情况下,人们寻找食品安全受危害的原因,然后号召政治家安排各种措施去预防新的食品危害给人们导致的损害,并要求法律去惩罚该受责备的当事人。然而,在风险社会条件下,这样的归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