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

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 现代社会的文明特征很大程度体现在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上。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修养或涵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与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具体体现在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趣味等方面。 ??? 职业教育应当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但是,就是这个极其简单的道理,却被许多人忽视掉了,不仅在社会上是这样,而且在我们职教界本身也是这样。人们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价值观上,产生了许多困惑和误解:似乎普通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人文素养就好,人身价值就高,发展潜力就大,将来就能造就事业的辉煌;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要大打折扣了。 ??? 正因为此,职业教育在人们眼中一直好像是教育的“另类”。我国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在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后,虽然在数量上得到很大发展,但二十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历经坎坷,起落过大,特别是经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峰之后,便迅速地落入低谷,虽然职教界自身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一直连续多年拖着疲塌的身子抬不起头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中等职业教育才逐步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并且伴随着短期技术培训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而进入了一个火热的市场。 ??? 然而纵观职业教育的运行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职教事业在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中暴露出许多弊端:(1)缺乏主动性。职业教育比起普通教育来,缺少一种勇敢地直面市场的奋进精神,许多方面的改革始终走在普通教育的后头,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及普通教育,因而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不能主动地适应市场的要求,满足广大社会公众对人才的良好人文素养的希冀。(2)缺乏持久性。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许多动作带有势利性和应急性,被动地受到生源市场的牵制,生源好了,办学形势就好一些,反之则低落下去。而且即使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也是比较短暂的,几年过去,则失去优势,缺乏蓬勃发展的持久性,形不成完整的良好发展周期。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可喜局面很快就消失。不少地方现在又迎来了生源高峰期,虽然在生源数量上有较大增加,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普通高中规模的限制而挤占到一些有利机会,没有营造出强大的质量优势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去感召学生,生源选择职教仍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如果普通高中的发展得不到有效控制,职教出现的 “又一春光”很快又会消失。(3)缺乏渗透性。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限于孤军奋战的局面,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职教的不认同,一方面由于职教自身并没有“太多的本钱”傲然于世,缺乏自信心和自信立,往往是“羞羞答答”闭门空想发展的出路,不能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把办学指针瞄准广阔的社会空间,深入社会行业谋取发展的契机,不能走进民间深入农村广阔天地引领广大民众对职教的正确认识。不但如此,就是教育的自身空间,职教也没有进行充分有力地开拓,与普通教育始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融通”机制。(4)缺乏超前性(远景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过程中,教育理应起到积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在育人思想、观念、行为上应当发挥出超前作用。而事实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显得滞后,往往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在社会上显示不出纵横捭阖的雄伟气势。目前,职教没有培养出足量的适合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特别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具“一技之长”,但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或低落,导致职校毕业生就业后对工作岗位适应性不强,创业的稳定性和发展的潜效性太差。这些状况都是职业教育的“劣性”,而这些“劣性”需要通过高水平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去自觉地克服。 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方面对人文素养的疏忽和轻视,导致职校在人才培养运作中严重缺失了人文素养的内涵。回顾我国新时期二十多年的职教发展史,不难看出在职教课程结构和运行体系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一个明显的盲区。虽然职教课程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文化课”体系,语、数、外、政、音、体、美等兼而有之,但是在课程的运转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它们的育人功能,降低了它们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的资源价值。一种倾向比较盛行:许多人把职教的文化课当作“副课”,他们看重的是那些专业技术方面的所谓“主课”。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职业学校对文化课资源或进行无情地砍削(比如英语课、思想道德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常常不予开设),或任意降低教学要求(许多学校学生文化课考核或考试不管成绩如何,只要专业课、技能课过关就一律放行)。这就是职教很难实现提高学生文化水平或成绩的教学难题长久存在的根本原因。按理说,职校生本来在初中阶段在学习文化课上就已经“打了败仗”,到了职校以后,职教课程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对学生“补差”的内容,并且在“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