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管理中几种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docVIP

学校德育管理中几种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校德育管理中几种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

学校德育管理中几种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为复杂、牵动面最广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根本任务的完成。学校德育的实践业已证明:学校德育问题丛生更多的是源自学校德育管理自身。当前,学校的德育管理问题林林总总,既有管理理念上的偏差,也有管理实践层面的舛误;既存在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角色的缺位,也存在实际德育实施过程的僭越。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学校德育管理中主要的认识误区。 一、学校德育工作论 学校德育工作论是当今学校德育管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偏见,德育工作论强调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核心思想是把德育视为学校的一种日常工作。德育工作论的思想由来已久,即便是时至今日,这种观念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中仍有相当的市场,对当今学校德育管理目标的制定和德育具体管理过程的组织实施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德育工作论在我国真正出现是改革开放以后, 从1988 年开始,学校德育工作化的倾向逐渐显现,“德育工作”的字眼开始频频出现。1988 年的“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就被改名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同年,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其后学校普遍设置德育处或政教处。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划拨专项德育工作经费、建立学校德育基地等措施使得德育是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的观念更加具体化。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德育工作论都具有明显的弊端。从理论上看,德育工作论错把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内容的德育、智育、体育等的划分逻辑框架当做学校分工的依据。从德育实践层面看,德育工作论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妨碍了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德育,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甚至出现越加强“德育工作”,这项“工作”就越难做的局面。 事实上,学校的教育工作很难进行“切豆腐”式的划分,学校没有一项工作是单独的智育工作或德育工作,它们都是以育人为旨归,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果人为地将它们拆分,就割裂了教育的整体性。许多教师也就自然地滋生出这样的心态:既然我是学科教师,那么德育就不是我管的事情。这种论调在推卸责任的同时,也淡化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理应担负的教书育人的角色职责。 在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中,为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学校通常采取支付班主任津贴的办法。这种貌似合理的方法,在执行过程中更强化了班主任是专业德育工作者的意识,而没有这方面待遇的科任教师和其他教学辅助人员也就更有了“不受其禄,不当其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旁观者心理。另外,从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本人德育效果的影响上看,管理者物质刺激的初衷也远没有达到,而班主任津贴的“负效应”更是让管理者始料不及。在学校管理中这种“津贴怪圈”并非个别现象:班主任津贴越来越高,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越来越严格,班主任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教师越来越不愿意担任班主任,职称晋升成了当班主任的主要动力。由此,在许多学校的德育管理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的管理悖论:学校在班主任津贴上的投入越多,班主任与普通教师的教育合力就愈小,甚至出现班主任津贴的投入量和学校德育实效成反比的尴尬境况。 因此,在学校德育管理中我们必须改变德育工作论的错误观念,重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全员德育机制,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发挥教师团队的育人作用,建设班级教师集体,建立班级教师集体德育责任制。减少或取消班主任津贴,形成“人人有责任意识,人人有尽责绩效”的德育管理局面。尝试进行班主任制与导师制并行的管理创新,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近几年,一些地区和学校推出导师制的管理方式,不仅强化了班主任以外的教师的育人职责,同时也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教育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整合学校部门的管理职能,打破教务处与政教处的分工壁垒,实现教导合一。笔者在深入中小学调研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在工作目标还是在工作内容上,教务处与政教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和抵牾。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应加强对全校德育的领导和协调,特别加强对各科教学中德育的指导。 转变教育主管部门的德育管理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已经形成了对基层学校严格的工作检查、考评制度,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由来已久。这种教育观念和工作方法也助长了德育工作意识,同时,也导致了学校德育“检查来了一阵风,检查过后老样子”的形式主义。因此,要采取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方法,对学校德育施行目标管理,而不是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 二、日常管理取代论 所谓日常管理取代论就是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强调行为准则和日常规范的制定,以日常行为的管理取代系统的德育过程。学校的行为规范包括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校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规范等。教育性是学校行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