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诗教学中语感训练.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古诗教学中语感训练

浅议古诗教学中语感训练语感,即言语感受能力,是人在感知的刹那、不假思索的瞬间,自觉地、迅速地感悟语言内涵的一种能力。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作为中国文化长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构思巧、语言精、韵律美、内涵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素材。 一、品味诗眼,训练语感的准确性 《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诗人王安石初写时为“到”,后为“过”,再为“入”,又为“满”,最终定为“绿”。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味的: 1.“绿”字一般怎样理解? (表示颜色。) 2.诗句中的“绿”并非只是表示颜色,它更显示出一种动态的过程,应怎样解释? (使……变绿、将……吹绿。) 3.诗人在选用“绿”字前,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词,诗人为什么最终决定用“绿”呢? (因为“绿”字写出了春风里生机勃勃、绿遍江南的美景。)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眼中的“绿”字不再是单一的“绿色”了,而是诗人所要描摹的意境,体会到“绿”字的精妙。 同样,对“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熏”字,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品味的。 1.“熏”可以换成哪个词? (吹) 2.“熏”和“吹”相比,有什么不同? (“吹”仅指暖风从某一面吹向某一面,接受面是单一的;“熏”则指暖风从上、下、左、右、前、后等各个方向渗透,接受面是全方位的。) 3.在这一诗句中选用哪个词好?为什么? (“熏”写出了达官贵人沉浸在暖风里昏昏然误国殃民的丑态,也道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此让学生对诗句多作品味,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句的精妙,又能提高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筛选能力,更能训练学生用词的准确性。 二、展开联想,训练语感的全面性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一般是唐代以来的近体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诗人在创作中,有时为了旋律优美,写得朗朗上口;有时为了语言形象,用了鲜明的讽刺;有时为了避趋锋芒,委婉含蓄,往往选用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教学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些意象,由此及彼地联想,挖掘其内涵,探究其处延。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的诗句“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歌舞”并非单指在西湖边上唱歌跳舞的生活,而是涵盖了类似于此的那种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生活。为了训练学生语感的全面性,我带领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展开联想:“西湖歌舞”可具体地认为是哪些生活?学生进入联想状态后,马上依次义愤填膺地说:“贪污受贿几时休?”“贪生怕死几时休?”“巧取豪夺几时休?”“不劳而获几时休?”“游手好闲几时休?”……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全面地感受到“西湖歌舞”的内涵和外延。 三、理顺诗句,训练语感的灵活性 古诗的语言跳跃性大,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存在着许多空白;也有的诗人为了诗句的押韵或对仗,在创作时有意识地更换位置。教学中,有必要带领学生理顺诗句。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采取的是一问三答的形式,只有童子的答语,省写了松下的问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为了训练学生语感的灵活性,我指导学生把省写的补起来,变为一问一答的形式:(师往何处去)言师采药去。(采药在何处)只在此山中。(在山何部位)云深不知处。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黄河入海流”,教学中,我带领学生理顺诗句时问学生:诗句中的哪个词顺序放错了?写成黄河流入海可以吗?然后告诉学生:理解古诗时,要灵活,有时不能完全按诗序理解。 四、设疑挖掘,训练语感的深刻性 诗句往往体现、寄托着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某种生活情趣或某种人生哲理。又往往借助一定的景物进行渗透和抒发。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可以设疑挖掘,使诗人的感情、情趣、哲理更加明朗化、深刻化。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我是这样设疑挖掘的:“花”看到当时的时局会感伤吗?“鸟”会因怨恨离别而心惊吗?这“花”、这“鸟”的感情实际上是谁的感情呢?诗人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写呢?通过如此的设疑挖掘,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杜甫强烈的忧家爱国之情,“花”这样,“鸟”如此,人还用说吗? 又如,林升《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我是这样设疑挖掘的: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痛恨达官贵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山外青山楼外楼”这一诗句是多余的吗?学生讨论后认为:这一句不是多余的,这一句正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反衬出诗人更强烈的痛恨之心和忧国忧民之情,使诗人的感情有源可循,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感情诵读,训练语感的欣赏性 唐代以来的近体诗,非常重视节奏、押韵、对仗。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二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