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音韵美转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音韵美转换

浅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音韵美转换摘 要:本文比较了中英诗歌的音韵,以《迢迢牵牛星》的翻译为例,说明以翻译美学中的审美观照和动态模仿理论作为指导,有助于实现古诗英译中音韵美的转换。 关键词:音韵 翻译美学 审美观照 动态模仿 《迢迢牵牛星》 一、中英诗歌音韵比较 音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汉字字音的声、韵、调。”英语中与其对应的概念是“Rhyme or Rime”。音韵是诗歌韵律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指出,“所谓韵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即音节中的元音(韵母)相同,元音(韵母)前的辅音(声母)不相同,元音(韵母)后的辅音(声母)相同”。[2]这就为实现诗歌翻译中音韵的转换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中国的古典诗歌必须要押韵,而且都押尾韵。押韵是字母中同韵的部分的重复。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中的“斜”(xia),家(jia),花(hua)的押韵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极强。英诗在押韵上和汉语相比要复杂些。英诗除押尾韵外,另有押头韵和押中间韵,共三种韵位。如英国诗人William Wordsworth 的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中: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在该诗节中,主要使用了押尾韵的方式(ababbb)。在诗行当中,也有押头韵,如high和hill,beside和beneath,同样也有压中间韵的方式,如host和golden。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叠音的运用相当广泛,本文把它也归入音韵一类加以讨论。叠音指的是字与音的叠用。叠音可以增强视觉和听觉上的印象。基于汉语的特征,叠音在汉语诗歌中运用极为普遍,因而对汉语的音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英语诗歌中这种类似于叠音的丰富程度和使用频率远不如汉语。但偶尔也会出现在诗歌的开头或者结尾,如“Break,break,break,on the cold grey stones,O,Sea!”(Alfred,Lord Tennyson)。另外,在英文诗歌中使用更多的是头韵,其修辞效果跟中文中的叠音也是十分类似的。如:“O Wild West Wind,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Percy Bysshe Shelley),“Silent,and soft,and slow. Descends the snow”(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二、在翻译美学原则指导下实现中国古诗音韵的转换 诗歌中的音韵是一个重要的音美因素。音韵可以使诗歌的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听觉审美满足。特别是在汉语中,音韵和谐是构成音美的重要条件。但在西方译诗的倾向是不押韵,而重在意象。那么,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时候是否有必要实现音韵的转换呢? 英国译者唐安石(Rev. John Turner,S,J.)在《我怎样译中国诗》一文中写道:“把中国诗译成自由诗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诗的押韵及诗律格式,在一切诗中要算最精炼优美。”[3]许渊冲在《“三美”和“三似”的幅度》一文中也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促进文化的交流,使两种文化都得到提高,而不是开倒车,向落后看齐,反而降低了原来的文化水平。所以,即使免韵是近来写英诗的主流,但在翻译中国诗词的时候,也决不能把古典诗译成现代派的自由诗。”[4] 由此可知,中国古诗英译中要转换音韵美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翻译美学为古诗英译中音韵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诗歌的翻译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它如诗歌的原创过程一样,也会有着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等组成要素。[1]翻译美学把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看作是翻译的审美主体,把翻译的对象也就是原文看作翻译的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的关系,对立统一于一次翻译实践当中。翻译的过程就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翻译审美主体作用于翻译审美客体上,通过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认识和转化,从而产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