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教学应培养中学生人性之美
语文教学应培养中学生人性之美摘要: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对民族美德的弘扬,庸俗思想的鄙弃,丑恶现象的抨击,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替代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拓展学生视野,充实同学们的心灵,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感悟人性之美。
关键词:人性美;语文教学;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62-01
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不仅在于对学生传授语文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之所以千古传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充溢着人性之美。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的能力。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对中学生人性美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教师本身来言,用有形和有声来培养学生的人性美
(一)用美的教态净化学生。教态是教师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因此,美的教态最具有吸引力和摹仿性,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教材。教师稳重、端庄、典雅的仪表;热情大方、豁达开朗的个性能促使师生问感情的融洽,并倍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沉着、冷静、严谨、自信的教态,能给学生以无形的榜样力量。学生在尊敬、信赖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效仿老师的言行,使其审美素质得以提高,甚至影响学生的终身志向和抱负。
(二)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语文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形式,总离不开“讲”和“读”。因此,语文教师的有声语言要体现在“讲”和“读”中。充分发挥语言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内容的思想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和语言形式的音韵美、音调美、节奏美。朗读时,注意语言的音韵美,如《琵琶行》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人自悲;《沁园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气慨;《荷塘月色》中“但热闹是它们的,什么也没有”的苦闷无奈,通过音韵美表现出来,学生在领会其思想美、境界美的同时,自然地引起了对人性之美的深层思考。
二、从语文教材来说,用美的课文充实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的人性美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更不能离开大自然。反过来说,人们在大自然中遇到美的事物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审美的过程,也就是人性美得到升华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美学观念很重要的。因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基本上还未形成定局,辨别美丑的能力还不足;他们的模仿能力又特别的强,有时难免模仿一些不良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人性美的培养。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构成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通过这种对诗歌中的自然美的分析,但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之美和诗歌本身的美,而且也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领悟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共生的人性之美。
(二)爱情、亲情、友情是人性美的升华。《荷花淀》在表现抗战的重大主题时,把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显示的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而是军民在战斗之后所获得的喜悦与欢乐。水生夫妇月夜话别,他们既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存在悲痛伤感,从那简短传神的对话和精练含蓄的细节里渗透出爱的诗意。而整篇文章用诗一样的抒情笔调来描摹一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画面;从平凡的景象中点染出生活茫然的失意、从容的谈笑、隽永的诗情,读后人性美之暖流潜身。
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不同于其他离别诗词之处,就在于诗人能及时地从难遣的思绪中摆脱出来,从更高的角度宕开一笔,体现出诗人情怀旷达的一面。在词中诗人想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从古以来皆是如此,何须怀恨!最后,诗人以理遣情,只要亲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同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难遣之情至此释怀,这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慰,发乎情而止于理,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以及超妙的见解。而在语文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特别引导学生对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理解,对于亲情的理解。
再如沈从文的《边城》便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试论“文化治校”建构及实施.doc
-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doc
-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及人文性及谐统一.doc
- 试论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端.doc
- 试论中国式英语两大成因.doc
- 试论中学化学教学改革趋势.doc
- 试论中学化学教育中德育渗透.doc
-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微格教学.doc
- 试论中学性教育资源整合及实践.doc
- 试论中学政治教育中德育教育融入.doc
- 2025福建德化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2025河南潢川县第三水厂操作工笔试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2025山东桓台县金海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聘考试有关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2025山东济南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会昌县独好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2025山东东明县县内部分企业高层次人才3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2025浙江台州市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央企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2025山东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2025上海新松江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