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传统夷夏观的产生及其内涵.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夷夏观的产生及其内涵

传统夷夏观的产生及其内涵 1、传统“夷夏观”的产生 “夷’’、“夏”观念由来已久,萌芽于夏朝时期,但在西周中原文化崛起之前,华夷界 限并不像后来那样泾渭分明。夏商时期,并不存在“夷夏之辨”的观念。夏朝时,夷夏实 为一家,夏人本兴起于山东,先夏时期,山东半岛有着众多的方国部族,这些方国部族皆 自称为“人”,即“夷”,夏人即其中之一。其后,这些“人(夷)”逐步联合成酋邦制国 家,其中较为强大的方国或部族被诸人(夷)共举为酋邦联合体的首领,如夏人即是。其 首领方国的领袖即是联合体中的王,如夏王。后人便用此方国部族名作为这个方国部族统 治时期的朝代名,夏王朝即是也。夏朝所属方国部族即是诸夷,所以夏王治理夏民而居于 山东的东夷之地。商是西北的一个游牧民族,原来臣服于夏,强大后便与夏为敌,后来, 汤在山东西部击败了夏人,但并没有在山东站住脚,便匆匆收兵回毫了,因为夏人的主力 军队虽然败了,但留在山东的有夏诸夷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他们不能容忍异族异类的商 人来统治自己,汤也知道仅凭自己的“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在山东这块地方根本无 法和这些夏民抗衡,所以很快便收兵回到毫邑去“践天予位,代夏而朝天下’’了。商朝 建立后,把它的所属方国部族或敌对的部族一律称为“方,而在东方的夏朝遗民不服商 制,仍然称自己为“人(夷),于是商王朝便干脆把山东半岛的有夏诸夷一概称为“人方” (或作“尸方),即夷方,并敌视之、鄙视之,自此以后,“夷这个词才有了贬义。有 商一代,虽然商王朝和人方(尸方)明显对立,但也不存在夷夏交争的问题,因为商人一 直自称为“商”,不称为“夏”,所以“夷夏交争’’也无从谈起。 “夷夏之辨”观念的产生是从周代开始的,周人本来是夏族的同姓方国,周人的姬姓 实际上就是夏人的姒姓,也就是说“姬和“姒本为一姓∞,周本来也是夏王朝的重要 方国之一。夏亡后,随夏人一起迁徙到了西北的戎狄地区,后来为了对抗戎狄和谋求发展, 归附了商王朝,他们把商称为“大邦”、“大国”,自称为“小邦周’’,但是他们向来以夏人 的正统自居,所以他们一直自称为“夏”、“有夏”,把和周之同姓和有血缘和亲缘关系的 国家称为“诸夏。这个时候,东夷诸部已经臣服于商人,周人灭夏之后,东夷便和周人 为敌,周武王伐灭殷商之后,首先就是征伐东夷。《史墙盘铭》云:“强圉武王,通征四方, 达(挞)殷唆民,永不巩(恐)狄,恺伐尸(夷)童(东)”,杨宽云:“武王名副其实, 以‘通征四方’作为其开国方针,克商之后,首先伐东夷。②从武王伐东夷起,周人便和 东夷开始了激烈的争斗,这才是真正的“夷夏交争的开始。此后双方互相攻伐,诸夏进而诸夷退,直到公元前567年,最后一个东夷方国莱被齐入所灭,近五百年的“夷夏之争” 最终以诸夏的获胜而告终。“东夷一词也是在西周金文中才有的,写作“东尸’’(如《小 臣趣簋》),所以,真正的“夷夏交争’’是在周代才有的,夏、商之时无之。 西周初年为维护统治而进行的政治思想建设是史无前例的。它一改夏商对诸部落、方 国的臣服政策,而把自己的宗族成员派到各地实行直接统治,把它势力所及的部落文化逐 步同化到中原文化中来。例如,封到少昊之墟的伯禽,“变其俗,革其礼”①;封到营丘 的齐太公“因其俗,简其礼”②;封到殷墟的卫康叔“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到夏 墟的唐叔“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对当地部落文化进行不同程度的融汇和同化,从 而“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这样,在中原地域形成了一个积 淀异常深厚的华夏文化中心。其周边地区一律被视为夷狄。因此,最初的“夷夏之争”实 际上是自认为正统的周朝与非正统的周边少数族(尤其是东夷)的斗争。 2、传统“夷夏观的内涵及其演变 周王朝之所以以正统自居,而把同为夏朝附属的其他各族视为夷狄,是因为周朝建立 后在文化上较其他各族的领先地位,而非就地域而论。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 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得志行乎中国,若合 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具有夷狄血统的舜与周文王均被儒家奉为华夏族的著名先王。 春秋时期是传统“夷夏之辨”观念大发展和成熟时期。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 诸夏之亡也, 刑呙《论语注疏》对此句注解道:“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言夷狄 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故日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⑦“中国有文明发达的礼义,夷狄或蛮夷地区则无。夷夏之别不仅 指“诸夏与“夷狄”的地区性差别、民族性差别,更是礼义与非礼义、道德与非道德、 文明与野蛮的差别。 以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为标准区分“夷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文 化原型和发展道路各异;二是指其文化发展程度不同。前者指文化的民族性差异,后者指 文化的时代性差异。春秋时期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