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俄罗斯文学1
俄罗斯文学 一、文学概况 一、文学概况 1.罗蒙诺索夫(1711-1765)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俄国科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出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卡亚省杰尼索夫卡村一个渔民家庭。1741年回圣彼得堡科学院,任物理学副教授。1745年8月成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和化学教授。1748年创建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60年他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764年当选为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 俄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 古典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攻克霍丁颂》,1739) 规范俄罗斯语言(《修辞学》,《俄语语法》) 诗体改革(音乐美,形式美) 一、文学概况 2.杰尔查文(1743-1816) “俄罗斯诗人之父”(普希金) 《瀑布》 瀑布 如缀满宝石的高山 自天而落,四壁峻峭 无底的珍珠与白银 在下面沸腾翻滚,又成堆向上涌起 碧绿的山丘从浪花中升起 咆哮着向远处树林奔去 轰鸣着——在浓密的松林深处 然后在荒野中消失 一、文学概况 3.茹可夫斯基(1783-1852) 《五月的早晨》(1797) 《柳德米拉》(1808) 毕尔格《莱诺雷》(1773) “翻译的天才”(普希金) 4.莱蒙托夫(1814—1841) 1828年发表长诗《恶魔》 1829年,莫斯科大学 1832年春退学 1832—1834,军校学习 《假面舞会》等作品 《诗人之死》( 1837) 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是他的代表作。小说由五个中篇构成,以主人公毕巧林的活动为主线连成一体。毕巧林既有贵族的恶习,又不随波逐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和自己;他渴望有意义的生活,又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的形象。小说描绘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否定性图画,表现了反农奴制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当代社会和那一代人的命运的看法。这是一部在社会内容和心理内容的描写上都十分出色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开了俄国小说心理描写的先河。 5.自然派 19世纪40年代初在俄国形成的以别林斯基美学思想为指导、以果戈里创作为方向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因其注重真实地反映中下层日常生活而被蔑称为“自然派。他们在创作中遵循“如实地”、不加粉饰地描写生活的原则,从人物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中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强调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进行社会分析;对下层民众给予同情,对专制社会予以批判。自然派为俄罗斯文学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和准备。主要创作园地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杂志,主要作家作品有果戈里的《死魂灵》、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赫尔岑的《谁之罪?》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等。 6.赫尔岑(1812——1870) 俄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谁之罪》(1841—1846)开创了俄国“问题小说”之先河,塑造了第三个“多余人”形象别里托夫。 描写三个青年,即贵族别尔托夫、平民知识分子克鲁齐费尔斯基和农奴出身的柳博尼卡之间的复杂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爱情与当时的社会道德之间的严重冲突。 小说通过对这场爱情悲剧以及对三位青年周围人的描写,暴露了农奴主的残酷与专横,揭示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远离人民的知识分子的软弱无能。 小说前一部分写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克鲁采费尔斯基与柳博尼卡的爱情故事;后一部分写他们二人婚后与别里托夫的爱情纠葛。 7.冈察洛夫(1812—1891) 他的代表作《奥勃洛摩夫》(1859)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形象。 奥勃洛摩夫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的贵族青年,但他优柔寡断,好空想而懒惰成性,没有实际活动的能力。他厌倦人世的纷扰忙乱,躲进偏僻闭塞的寓所,断绝往来,总是整天躺在床上或沙发里昏睡,甚至做梦也在睡觉。他的朋友企图改造他、少女奥尔迦企图影响他,但友情和爱情都唤不醒他。最后与一个小市民寡妇同居,在她的殷勤服侍下、在甜蜜的睡梦中打发时光,也在睡梦中死去。 这个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懒惰、优柔寡断、好空想的特点,被称为“奥勃洛摩夫性格”。这个形象概括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停滞、落后和腐朽,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在50年代后的俄国已丧失了进步性,预示了俄国文学中“新人”的形象将取代“多余人”的形象。 多余人 多余人 赫尔岑《论革命思想在俄国之发展》(1851):“奥涅金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因为他从来不做什么事,他在他所处的范围内是个多余人,并且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脱出这个范围。” 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特殊的人物形象。他们是出身于贵族,与贵族环境格格不入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厌倦贵族社会,但又没有信念和生活目标,也没有理想抱负;他们在思想上的致命弱点是极端的利己主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