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催眠疗法理论与应用技术(上)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人间词话》 心理咨询与治疗 催眠的历史发展与本质研究 公元前1500年 古罗马僧侣、摄魂术、奇术 1770年 Mesmer 通磁术 1843年 James Braid “催眠”一词提出 1880年南锡学派 心理角度解释催眠现象 美国催眠大师Milton H. Erickson MD 1957年,美国医学协会和美国心理协会正式承认临床催眠术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方法 催眠是通过一系列诱导程序达到的一定心理状态,当事人经历知觉、思维、记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after Orne 1977) 广义的“催眠” 注意兴奋点减少、放松并且专注、受暗示性增强 心理咨询、讲座、演唱会、销售、沟通、人际交往 适当的地方说适当的话 催眠是什么? 狭义的催眠单指咨询室中进行的心理辅导或治疗 通过一系列引导过程,帮助当事人达到一种注意专注的放松状态,使当事人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 催眠师的职业道德 永远以求助者的身心益处为第一考虑。 尊重求助者的人权及个人愿望。 避免任何可能造成性骚扰疑虑的行为。 按照自己所受训练及自己能力范围使用催眠,不可有所逾越。 不可做不实的广告。 了解自己的领域限制,尊重其他专业领域。 尊重其他催眠师。 催眠师的职业道德执行催眠 建立并保存催眠记录。 利用催眠帮助求助者戒除不良习惯、加强学习能力、增强记忆及专注力、建立信心、减少恐惧、促进运动能力、与其他帮助社交、教育等医疗行为的改善。除非会员经过其他训练,不可逾越此范围。 诱导催眠绝不可使用具有伤害性的方法。 舞台催眠须非常谨慎,尊重并礼遇自愿参加者。在唤醒之前给予正面暗示,不可用惊吓的方式唤醒对方。在唤醒前解除不必要的暗示。 催眠师的职业道德执行催眠 年龄回溯必须由受过特殊训练者实施。 不可对被催眠者使用幻觉、惊吓、可怕、猥亵、羞辱以及与性有关的暗示,不可突然改变被催眠者的情绪。 催眠后暗示:正面的催眠后暗示须符合求助者的需要。给予求助者无法被其他人催眠的后暗示,是侵犯求助者权益的行为。除非求助者要求,不可以为之。 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了解催眠师对于求助者、同行、社会所应尽的专业责任。传播正确的催眠观念。当其他专业人士表现出对催眠不同看法时,保持专业人士应有的风范。 催眠心法 整体观(更高更远的智慧、子人格、疾病与健康、生存与死亡) 顺其自然(接受) 觉知(self-remembering) 无为 催眠引导技术研究 Weitzenhoffer(1951)认为催眠引导是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简单或复杂、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旨在引导当事人意识改变的状态。 催眠引导的类型非常多,按照美国催眠引导手册(Handbook of Hypnotic Inductions, George Gafner Sonja Benson)的分类标准,主要分为:传统的引导方法(如眼睛凝视法、愉快回忆法)、隐秘的引导方法(如分离法,放慢速度法、年龄回放法)、混乱的引导方法(如烛光法、两个催眠师引导法)、直接引导方法(如手臂僵直法、硬币滑落法)、针对孩子的催眠引导方法。 催眠暗示性研究 每个人对催眠感受性不同,即对催眠引导的反应能力有所不同。 催眠感受性(暗示性)(hypnotic susceptibility/hypnoticresponsiveness/hypnotizability)的个体差异是催眠研究的主要课题。 研究者研究了大量与催眠感受性有关的因素如:人格、认知特质、童年经历、兴趣、态度,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可能是相对稳定的特质,也可能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一种技能 催眠现象 正性幻觉 负性幻觉 催眠梦 :治疗研究,与睡眠梦、白日梦区别 催眠后遗忘:真实性问题 催眠麻醉 :意识分离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年龄倒退:隐秘的观察者效应 催眠疗法的临床应用 Wadden Anderton (1982)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自愿性问题和非自愿性问题。自愿性问题是自我培养的、习惯使然的、不适应的行为问题。在此类问题中,催眠治疗主要用于改变吸烟、贪食、酒精成瘾等行为。 非自愿性问题表现为与来访者意愿不符的行为或症状,如焦虑、恶心、疼痛、皮肤疾病、哮喘等。哮喘、疼痛和一些皮肤疾病可能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下恶化(DePiano Salzberg 1979) 催眠疗法的心理学研究意义 催眠研究越来越热门,不仅临床心理工作者开始广泛使用催眠技术处理一系列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催眠学也逐渐进入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Kraft Rudolfa,1982;Rhue,Lynn, Kirsch,1993)。 关于催眠的书籍、论文、研究近年来急剧增多。(Nash, Minton, Bal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停止抱怨!学会感恩.ppt
- 健康教育课堂新生儿睡眠.ppt
- 健康上网_快乐成长优质课.ppt
- 停止抱怨 心存感激.ppt
- 健康险解析.ppt
- 健康的指甲标准.ppt
- 健康管理重要性.ppt
- 做个“懒”班主任——我一直的追求.ppt
- 健美操的编排.ppt
- 偿付能力论文.doc
- 二零二五第二季度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ppt
- 2025-2030中国螯合树脂行业供需现状与发展前景趋势研究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0中国螯合肥料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低压电工证(复审)考试笔试试题1(200题)附答案.pdf
- 2025-2030中国螺丝扣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全国电力电缆作业证理论考试试题(600题)附答案.pdf
- 2025-2030中国螺丝送料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低压电工证(复审)考试笔试试题(700题)附答案.pdf
- 2025-2030中国螺丝送料器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0中国螺帽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