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隐私语义考据和法律诠释.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隐私语义考据及法律诠释 马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副教授    隐私是现代丰裕社会的副产品。然而,对于隐私文化相对匮乏的我国,人们对隐私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和偏差。实践中,台湾“璩美凤光碟”案、延安“夫妻观黄碟”案,乃至2008年的香港明星“不雅照”事件等隐私案件层出不穷。“窥私”、“隐私”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隐私”话语的背后到底蕴藏着现代人怎样的焦虑和诉求?隐私权的调整对象、规范模式、保护范围如何界定?这取决于“隐私权是什么”等基本问题的追问。人们对隐私的观念决定了对隐私的态度和保护程度。如同“人性是什么”、“法律是什么”这些困扰人类心智的问题一样,有问题未必会有唯一的答案,但是,根据这些基本课题提出问题,正本清源,是法学理论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   一、隐私语义考——隐私不等于阴私   “隐私”一语纯系舶来品,由英语词汇“privacy”对译而来,在汉语中由“隐”与“私”两字组合而成。现代哲学认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实际上话语本身也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过程。定义大多从语源演绎而来,特别是从特殊事物中抽象出来,所以是以人们的感情和观念为基础的。 [1]   英文“Privacy”在中文里很难找到一个与之对译的词,其在《朗文当代英语辞典》中的解释如下:(1)the state of being able to be alone,and not seen or heard by other people;独处并不被他人听见或看到的状态;(2)the state of being free from public attention。免于受公众关注的状态。可见,在英语中,“privacy”意指一种个人隐匿、隐遁,免于公开和外来干扰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公共生活相对立,源自一种私人生活的领域。在汉语世界中,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虽然没有与英语“privacy”相匹配的词汇,但汉语强大的造词功能和表达能力为我们提供了“隐私”这一新术语。语言与语言所指的现象的关系是专断的,其边界也是专断的,是特定社区的人们在长期演化出来的。 [2]我们运用这一概念关照现实生活,反思我们的生活状态,在汉语文化中逐步萌发了西方文化中的隐私观念和隐私的权利意识。先贤以“隐”与“私”的组合创造出一个新词指称“privacy”,在语言文字里蕴藏着隐私权概念的奥秘和以及我们对隐私权概念的理解。   隐私之隐,取“隐”中两义:一为隐匿,隐瞒;一为隐遁,隐逸。所谓“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隐”表明一种与外界接触的可能性,现代隐私权观念中所包含的生活安宁和信息秘密都可以从中找到原型。隐私之私,应当界定为与公共领域区别的私生活领域。“私”在我国古代汉语中没有西方文化中与公共领域相对立的个人领域的含义,在中国传统上对“私”的理解仅限于个人享有的具体事物,如庄稼、私田、家臣、妾媵等。但在私的起源可以推出,“私”有个人财产之义。《说文》解:“私同禾,私田,段玉裁注:“盖禾有名私者也。”无独有偶,西方文化中私人领域、个人权利的基础也正是个人的财产权利。因此,综合英语和汉语文化中的含义,现代意义上的“隐私”可以从“隐”与“私”两方面来理解,隐私是与公共领域相对立的私生活领域,在该领域中个人享有的隐匿、隐遁,免于公开和外来干扰的自由。   由于我国文化传统对隐私的排斥和贬低,隐私一词在我国语境中的理解曾经一度等同于阴私,指称“涉及不正当性行为,有关强奸、侮辱、猥亵妇女或者其他有伤风化的事情,是阴暗、丑陋的……”如1989年版《辞海》中没有“隐私”、“隐私权”之类的条目,只有“隐私案件”一条:“隐私案件,亦称‘阴私案件’,涉及男女私生活、奸情或其他淫秽内容的案件”。因为“隐”的隐匿,可引申为不可告人;“私”则有男女生殖器官的含义,可引申为男女之私。因此,在我国压制个人权利和泛道德化的文化背景下,男女不可告人之事成为对隐私的当然解释,这似乎也不难理解。因为在人类社会形成初期,人们尚无更多的身外之物可供支配,因此人类的隐私意识仅能及于自己的身体。在文明尚未达到现代这个程度时,人们只认识到阴私需要保护,而未意识到隐私的其他部分也应得到保护。 [3]在这种隐私观念之下,隐私被扭曲、贬低和排斥,隐私很难成为一项具有正当性的权利。在我们的词汇中,“难言之隐”、“难于启齿”、“不可告人”等多用来描绘违反社会价值标准的污秽丑陋的人和事。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凡“私”必揭,“街谈巷议”别人的“家长里短”成了一种被普遍认同的、习以为常的社会习惯。 [4]于是,窥私行为得以在社会上普遍化:家长里短、小道消息,往往奔走相告;孩子的日记、信件被家长理直气壮地拆看和检查;学校任意搜查学生宿舍;摄像头遍地开花;等等。   将隐私等同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