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的发现和阐扬——宗白华美学思考的价值.docVIP

对传统的发现和阐扬——宗白华美学思考的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传统的发现和阐扬——宗白华美学思考的价值.doc

  对传统的发现和阐扬——宗白华美学思考的价值 对传统的发现和阐扬——宗白华美学思考的价值关怀 一、必须重省传统 宗白华曾这样表达过他对新文化之“新”的看法:“我们所谓新,是在旧的中间发展进货,改正增益出的,不是凭空特创的,勿要误会。”(《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卷一,103页。以下凡引自此书的材料皆随文夹注。且简称《全集》,并只注卷次、页码。)因为他看到,“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追摹着希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憧憬着中古。二十世纪的新派日溯源到原始艺术的浑朴天真。”(《全集》卷二,356页)所以,宗氏反对对待传统的虚无主义态度,他相信一个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化无论如何不会一无是处,陡然间丧失了其全部的生存合理性,激烈的情绪用事的反传统与民族虚无主义都于我们的文化发展无益。因此他说:“我们对于过往的民族菁英,应当有相当的敬仰,使我们在这民族生存斗争剧烈的世界上,不致丧失民族自信心。我们的弱点固然要检讨,我们先民努力的结晶,也值得我们这颓堕的后辈加以尊敬。”(《全集》卷二,351页)。 显然,宗氏否定对传统的虚无主义的态度,正是为了“不致丧失民族自信心”的缘故,这里涉及的便是文化的自我认同、认信的问题。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社会剧变,使得文化价值信仰的认信出现了危机:传统价值普遍被怀疑,新的价值理念又难于马上建立起来,对价值理念的信仰、认同彷徨而游移无定。焦灼与矛盾是这种危机在个体、群体心理上的表现,而各种文化观、文化建设方案正是为解决认信的危机而出场的,其表述本身也反映着这种心理的矛盾与焦灼。文化观、文化建设方案的不同的背后正是文化自我认信取向的不同: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自由主义的认信取向是非民族传统的,而文化保守(民族)主义的认信取向则最终是指向民族传统的。完氏无疑属于后者,正是在基于心理主义的对“民族自信心”的强调中,在申言“后辈”与“先民”的文化血缘的关联中,他的文化自我认信指向、回归了民族传统。 二、发现传统 “五四”批判传统的理论基点之一,便是一种静动二元对立的东(中)西文化观(1),由于尚“静”而导致的消极、因袭、保守、,柔顺、依附等传统文化的弊病被认为正是中国近现代陷入困境的内因。因此象持线性进步观念的进化论思潮及张扬感性、祟尚个体独立的唯意志论思潮等在现代中国大行其道(2),启蒙知识分子正是想借西方这些“动”的精神来灌输入中国文化的病体使之“复苏”,即李大钊所说的,“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3)。 宗白华之所以对艺术的教育作用颇为重视,是因为他在基于对“民气的颓丧无力”(《全集》卷一;421页)的忧患意识之下,欲借艺术来振作民众的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事实上这一忧患意识同样支撑、决定了他对传统的重省。早年的宗白华仍然持一种二元对立的东西文化观:“东方的精神思想可以‘静观’二字代表之。儒家、佛家、道家都有这种倾向,佛家还有‘寂照’两个字描写他。这种东方的‘静观’和西方的‘进取’实为东西文化的两大根本特点。”不过宗氏思想的发展,对传统的重省使他后来改变了这一过于绝对的看法,认为传统文化本身便内含有一种“动”的因素。因此,一方面基于对民气不振的忧患意识,一方面基于来自“民族自信心”的对文化传统的价值认信,宗氏在致力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时便尤着力于发掘、张扬传统中的“动”的精神,以期通过对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兴来“恢复我们民族生命力”,“重振衰退的民族心灵”(《全集》卷一,419页,卷二,399页)。 宗氏曾说《周易》是中国唯一成“伟大的哲学系统”的哲学,在他看来,“《易》是一.部动的生命的哲学”(《全集》卷二,188,245页)。正是在《周易》中,他找到了中国文化中“动”的精神的源头。 (fw.nseac.) 《周易·系辞上》说:“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谓易”,“一明一阳之谓道”。《易传》基于对宇宙自然运动变化不息的经验观察,用一种本体性的观念“道”来说明这种变化及其秩序、规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下》)。变化的动力是阴阳刚柔的矛盾对立,但其中起主导性的是“阳”、“天”、亦即“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象传》)宗氏解释说:“‘乾’是世界创造性的动力,‘大明终始’是说它刚健不息地在时间里终而复始地创造着,放射着光芒。”(《全集》卷二,477页)而且既然“天道”是动健常新的,“人道”也应如此,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人生当效法生生不息之宇宙自然而不断地进取。 因此,宗氏看到《易传》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