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戏曲的“尚奇”倾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明清戏曲的“尚奇”倾向   摘 要:“奇”这一美学范畴在明清戏曲中得以大张旗鼓的张扬,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明清戏曲家对戏曲作品“奇”的欣赏和对戏曲搬演“奇”的追求,都表明明清戏曲中存在着明显的“尚奇”倾向。   关键词:明清戏曲 尚奇 舞台演出   明清戏曲理论家常常以“奇”评论戏曲。“奇”涉及戏曲的审美特征、舞台演出等问题,是明清戏曲中的一个重要批评范畴。对明清戏曲批评中“奇”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戏曲的审美特征及时代精神。   一、对戏曲作品“奇”的欣赏   (一)“事奇”与“文奇”   早在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在评述杂剧作家的艺术成就和特色时,便常常标以“奇”或“新奇”,如评范康《杜子美游曲江》:“下笔即新奇”,评鲍天?v的剧作是“硅步之间,惟务搜奇索古而已,故其编撰多使人感动咏叹”。[3]可见,他们已经把“奇”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加以使用了,以致于明清时期,曲论家们常用“新奇”或“奇”来诠释“传奇”之名及其戏曲故事情节之曲折多变,强调“传奇”之“事不奇幻不传”“传其事之奇”和“演奇事,畅奇情”等新奇性的特征。例如:   传奇,纪异之书也;无奇不传,无传不奇。([明]倪倬:《二奇缘序》)   第曰传奇者,事不奇幻不传,辞不奇艳不传;其情之所在,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不瑰奇愕眙者亦不传。《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皆事焉者也……([清]孔尚任:《桃花扇小识》)   传奇者,传其事之奇焉者也,事不奇则不传。其间情之所在,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不瑰奇愕眙者亦不传。([清]茅?#骸短饽档ねぜ恰罚?   传奇,传奇也,不过演奇事,畅奇情。而近世贤豪乃欲泄已之蓄抑,亦鼓人之艳墓,至推堕混沸中,则太奇尔。([清]削仙口:《〈鹦鹉洲小序》)   又如,明代的陈继儒在《红拂记序》一文中连用了几个“奇”字,通过该剧的事奇和文奇对红拂女之奇发出了由衷赞美。   余读《红拂记》,未尝不啧啧其事之奇也。红拂一女流耳,能度杨公之必死,能烛李生之必兴,从万物中蝉蜕鹰扬,以济大事,奇哉!奇哉!……不尤奇乎!……不更奇乎!……皆奇人也。事奇文亦奇,云蒸霞变,卓越凡调,不佞取而诠之释之,亦为好奇者歌咏。[4]   再如,汤显祖以奇为美评《焚香记》曰:   此传大略近于《荆钗》,而小景布置间仿《琵琶》《香囊》诸种。所奇者,妓女有心;   尤奇者,龟儿有眼。若谢妈妈者,盖世皆是,何况老鸨,此虽极其描画,不足奇也。作者   精神命脉,全在桂英冥诉几折,摹写得九死一生光景,宛转激烈。[5]   汤显祖对《焚香记》中“妓女之心”之奇和“龟儿有眼”之奇的生动摹写和“宛转激烈”给予了很高评价。   在这两段表述中,陈氏和汤氏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细节描写方面所表现出的“奇”或“新奇”之认可和赞美,在明清古典戏曲批评中非常普遍,它成了中国古代剧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明清曲坛上的有识之士可以说无不重视事“奇与文”奇,反对戏曲创作中的陈词滥调与俚鄙俗套。李渔《闲情偶寄》亦谓:“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他在《香草亭传奇序》中又说:“情事不奇不传,文词不警拔不传。”他们所要传的皆是奇特之事,同时亦要传“奇艳之辞”,实际即是“事奇”与“文奇”二者并重。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奇”尚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奇就是新,他说:“新即奇之别名也。”“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新其实是对“事奇”与“文奇”、内容与形式皆不落窠臼的高度概括,也是李渔对明清戏曲创作努力方向的总结。李渔自己的戏曲创作,于此可谓身体力行。李渔的戏曲,情节奇特,涉笔成趣,大都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对“事奇”与“文奇”关系的认识上,明清曲论家提出了有奇事才有奇文的命题,同时也认为奇事须有奇文去传。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作传奇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他洞察到了奇事对奇文的重大决定作用,没有奇事,绝不能成为奇文,文学??作显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另一方面,明清曲论家也注意到了奇文对奇事的流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没有奇文,奇事也就不传。王思任《三先生合评本西厢记序》曰:“事不奇不传,传其奇而词不能肖其奇,传亦不传,……人人靡不脍炙之而尸祝之,良由词与事各擅其奇,故传之世者永久不绝。”王思任在强调奇事之传对奇文依赖的同时,着重指出“词”与“事”的“各擅其奇”,以为只有这样,奇事传世才能垂之永久。   总之,明清优秀戏曲的创作实际,无不遵循“事奇”与“文奇”的创作规律。戏曲家们在追求故事情节内容的新奇动人之际,同时也毫不放松对戏曲作品文章新美脱俗的企求。事奇与文奇成了明清小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