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俯冲带形成 后撤和板块构造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全新解释
俯冲带形成、 后撤和板块构造动力学的
一些基本概念和全新解释
———全球意义、 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的成因
与演化及对中国东部的地质影响
牛耀龄1ꎬ2
摘 要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本文讨论了俯冲带的成因、 俯冲板块为什么回转、 俯冲 所ꎬ 青岛266071ꎻ
带为什么后撤以及俯冲过程对板块构造的决定性作用ꎮ 没有 2 英国杜伦大学地球科学
俯冲带就没有板块构造ꎮ 冷的、 高密度的俯冲大洋岩石圈 系ꎬ 杜伦市DH13LE)
(板块) 及其在地幔410km 地震波不连续面的提前 (较浅
处) 相变共同决定了俯冲板块的下沉力 (slab pull) 是太平
洋型大洋板块运动的直接驱动力ꎮ 俯冲带的后撤引起上覆大
陆岩石圈 (板块) 的被动迁移ꎬ 这就是大陆漂移的力学机
制ꎬ 如东太平洋纳兹卡板块的向东俯冲、 该俯冲带的向西后
撤和南美陆-洋复合板块的向西漂移ꎮ 南美陆-洋板块是海
底扩张和大陆漂移这两个概念在同一板块的具体表现ꎮ 西太
平洋俯冲带的向东后撤引起亚洲大陆岩石圈向东被动漂移并
处于拉张状态ꎮ 西太平洋俯冲带导致沿大陆边缘的裂解和西
太平洋弧后盆地的形成ꎬ 因此绝大多数岛弧都有具有大陆岩
石圈物质的基底ꎮ 这种岛弧有可能演化成微陆块ꎬ 而弧后盆
地可演化为大洋ꎮ 俯冲大洋岩石圈在地幔660km地震波不连
续面的滞后 (较深处) 相变阻碍了俯冲板块难以进入下地幔
(除非温度和周围地幔趋于平衡)ꎮ 因此ꎬ 俯冲带的快速后撤
会造成俯冲大洋岩石圈滞留在地幔410~660km过渡带ꎬ 即古
太平洋板块滞留在中国东部地幔过渡带的原因ꎮ 后者的脱水
作用是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岩石圈减薄和一系列地质过程的
起因ꎮ 本文提出的概念和可检验性假说具有全球意义ꎮ
关键词
板块构造 俯冲带的成因 弧后盆地的形成 海沟后撤
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的驱动力 中国东部地质过程的板块构
造成因
俯冲带形成、 后撤和板块构造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全新解释 11
1 引言
40 多年前板块构造理论的问世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ꎬ 它能够有效解释绝大部
分现代和古生代以来的地质现象和过程ꎬ 因此被广泛接受ꎬ 并用作纲领性理论指导我们的
日常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ꎮ 在作者多年的地质教育和科研经历中发现ꎬ 许多应用者对
这一理论的基本概念不完全清楚ꎬ 从而在地质解释方面不全面、 有偏颇ꎬ 甚至有错误ꎮ 科
学研究本身是不断更新和纠正错误的过程ꎬ 所以地质现象解释的错误同样对科学有贡献ꎬ
因为当我们认识到错误时ꎬ 就会及时改正ꎬ 不走弯路ꎮ 尽管如此ꎬ 我们有必要避免基本概
念的错误ꎬ 因为这类错误会误导初学者ꎬ 也许会根深蒂固ꎬ 阻碍科学的发展ꎮ 例如ꎬ “超
高压变质岩是大陆碰撞的产物” 反映了基本概念的错误ꎬ 但这在当代文献里并不少见ꎮ 我
们知道ꎬ 陆-陆碰撞的构造应力一般小于1kbarꎬ 远小于25kbars 的超高压条件ꎮ 陆-陆碰撞
的重要性在于它使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暴露到地表或近地表供我们观察、 采集和
研究ꎮ
本文从板块构造的一些基本概念出发ꎬ 讨论俯冲带的成因、 俯冲带为什么会后撤及其
导致的一系列全球构造问题ꎬ 包括大陆漂移、 弧后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以及我们都比较关注
的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可能原因ꎮ
2 全球构造的基本思想
地质过程最终是地球热演化的结果ꎮ 大洋板块在洋中脊形成ꎬ 这些板块的运动和生长
及最终通过俯冲消减进入地球内部 (图1) 为地幔降温提供了有效的机理ꎬ 从而导致大规
模地幔对流ꎮ 所以板块运动本身是地幔对流的主要表现和直接驱动力ꎮ 根据定义ꎬ 板块是
刚性、 内部不变形但相互运动的岩石圈块体ꎬ 所以板块构造理论简单明了地解释了沿板块
边界分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ꎬ 但不能解释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和火山活动ꎮ 地幔柱假说的
问世当初是出于解释这些板块内岩浆活动 (如夏威夷板块内岩浆作用和岛链) 的需要
(Wilsonꎬ 1963ꎻMorganꎬ 1971)ꎬ 并被认为代表了地球内部另一种热对流形式 (Davies and
Richardsꎬ 1992)ꎮ 一般认为板块构造冷却了地幔而地幔柱冷却了地核ꎮ 换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