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见疾病病因和治疗方法——肌强直行肌病
第五节 肌强直性肌病; 肌强直(myotonia)是肌肉松弛障碍的病态现象,表现骨骼肌在随意收缩或物理刺激引起收缩后不能立即松弛、肌肉僵硬。其原因主要由于肌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异常而引起,如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其肌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先天性肌强直则对氯离子通透性减低。; Delege(1890)首先描述
肌强直表现为骨骼肌收缩后不能立即松弛,肌强直时肌电图连续高频后放电现象。
;病因及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骨骼肌膜、
红细胞膜、晶状体膜和血管膜等广
泛的膜异常。临床多组肌群萎缩和
肌强直外,或晶状体、皮肤、心脏
、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损害。;2、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2型:
遗传方式不同,如近端肌强直性
肌病常为显性遗传,也有散发病
例;萎缩性肌强直蛋白激酶
(DMPK)基因位于3q21.3染色体。
;(四)临床表现
1、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1型(MD1)
(1)年龄性别:多在30或40岁时显
现症状,儿童早期也可以出现,男
性多于女性。
(2)病程:症状较严重。进展缓慢。;
(3)主要症状:肌无力、肌萎缩症状
突出,肌强直。
①肌无力:出现于全身骨骼肌,前臂
肌和手肌无力可伴有肌萎缩和肌强直
,有足下垂及跨阈步态,行走困难而
易跌跤;部分病人有构音和吞咽困难;
②肌萎缩:常累及面肌、咬肌、颞肌
和胸锁乳突肌,故面容瘦长,颧骨隆
起,呈斧状脸,颈部瘦长而稍前屈; ;③肌强直:在肌萎缩之前数年或同时
发生,分布不如先天性肌强直广泛,
多仅限于上肢肌、面肌和舌肌。检查
证明肌强直存在:用力握拳后不能立
即将手松开,需重复数次后才能放松
;用力闭眼后不能立即睁眼;欲咀嚼
时不能张口等。用叩诊锤叩击四肢和
躯干肌肉可见局部肌球形成,多见于
前臂和手部伸肌,持续数秒后恢复原
状,此体征对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2、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2型(MD2)
偶有患者临床表现与MD1型类似,但
无肌强直性蛋白激酶基因重复性扩
增。临床特征与MD1相似,表现肢体
远端肌、面肌、胸锁乳突肌的肌无
力和肌萎缩,伴肌强直,或有白内
障、额秃、睾丸萎缩、糖尿病、心
脏异常和智力异常等。;3、近端肌强直性肌病
表现近端肌强直为主并肌无力
和白内障,病程不如MD1严重。;4、其他表现
(1)约90%以上患者伴有白内障、
视网膜变性、眼球内陷、眼睑下垂
等;
(2)可有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
、多汗、消瘦、颅骨内板增生、脑
室扩大、肺活量减少、基础代谢率
下降等,或智能低下;;(3)内分泌症状多见于男性,常见
前额秃发和睾丸萎缩,生育力很少
下降,因此该病能在家族中传播;
女性月经不规则和卵巢功能不全少;
(4)玻璃体红晕为早期特征性表现。
(5)进展缓慢;
(6)预后:部分病人因肌萎缩及
心、肺等并发症而在40岁左右丧失
工作能力,常因继发感染和心力衰
竭而死亡;轻症者病情长期稳定。;(五)辅助检查
1、肌电图:肌强直时出现连续的高
频强直波并逐渐衰减,为典型肌强
直放电;
2、头颅CT:可见蝶鞍变小及脑室
扩大;
3、肌活检:轻度非特异性肌源性
损害;
4、血清CK和LDH肌酶:滴度正常或
轻度增高;;5、基因检测:有特异性,患者染色
体19q13.3位点萎缩性肌强直蛋白激
酶基因(DMPK)内CTG三核苷酸序列
异常重复扩增超过100(正常人为5~
40次),重复数目与症状的严重性相
关;
6、心电图:传导阻滞及心律失常。;(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1)中青年起病的特征性肌无力、
肌萎缩和肌强直症状,主要累及头
面部肌、胸锁乳突肌和四肢远端肌;
(2)叩击出现肌球;
(3)肌电图:典型肌强直放电;
(4)DAN分析:出现异常的CTG重
复扩增。;2、鉴别诊断 临床需要与其他类型
肌强直鉴别:
(1)先天性肌强直(congenital
myotonia)
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7q35染
色体突变有关;;②自出生就存在全身性肌强直,不
伴肌无力和肌萎缩,但至儿童早期
症状才进展,成年期趋于稳定;
③肌强直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相似
,寒冷和静止不动肌肉僵硬可加重
,活动可缓解;
;④肌肉假肥大是突出的征象,全身
肌肉肥大貌似运动员,叩击肌肉出
现局部凹陷或呈肌球状;
⑤精神症状如易激动、情绪低落、
孤僻、抑郁及强迫观念等;
⑥肌电图:肌强直电位。;(2)先天性副肌强直
幼年起病,肌强直较轻,无肌
萎缩,肌肥大不明显。;(七)治疗
无有效治疗方法,仅能对症治疗,可
采取:
1、膜系统稳定药
苯妥英钠0.1g,3次/d;普鲁卡因酰
胺0.5~1g,4次/d;或硫酸奎宁0.3
~0.4g,3次/d;药物能促进钠泵活
动,降低膜内钠离子浓度以提高静
息电位,改善肌强直状态;心脏传
导阻滞者忌用普鲁卡因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