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寒地秸秆还田
寒地秸秆还田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常传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 163319;)
摘 要:寒地作物秸秆还田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寒地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有机质、作物产量和环境等产生了明显影响。为了有效利用寒地秸秆资源,使土地可持续发展,本文综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寒地秸秆还田的研究现状以及寒地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合理利用寒地作物秸秆以及保护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寒地秸秆还田;温室气体排放
中图分类号:按《中国图书分类法》标注
0 引 言
在人类面临全球变暖、气候异常,资源匮乏,耕地退化,耕地面积不足,水资源匮乏时农业工程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可能从多方面应对挑战,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1]。加拿大对土壤平衡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耕作期间土壤碳贮量下降,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实施保护性耕作后则土壤碳贮量上升,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下降。保护性耕作还可降低农田作业的能源消耗,从北方不同作业类型区来看,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比传统耕作至少降低油耗30%,平均节油54Kg/hm。保护性耕作对耕地退化还有抑制作用。耕地质量下降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北方尤其严重。中国农业大学近年来在河北、内蒙古、对传统耕作的农田表土与土壤风蚀物中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风蚀物中营养物质含量远比表土高。此外中国农业大学等在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对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土地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比传统翻耕减少风蚀57%,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营养物质损失,通过秸秆还田可补充有机质、氮、磷、钾,而且增加蚯蚓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可培肥地力。
1 保护性耕作技术国内外现状
19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并采用机械化耕耙播种。由于连年的翻耕植被被破坏,土壤开始退化,导致了令世界震惊的“黑风暴”。仅1935年美国就会掉300万亩耕地,冬小麦减产510万吨,这场黑风暴推动了人们对耕作方式的反思。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
为美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1.1 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现已在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目前,美国68.3%的耕地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涉及的作物种类包括玉米、小麦、大豆、高粱等常规作物外还包括棉花、马铃薯、西红柿、牧草等经济作物,主要采用免耕、少耕、垄作免耕、覆盖耕等技术,其中少耕和免耕面积较大,分别超过总耕地面积的38%和22%,作物残茬覆盖耕作方式占到53%。加拿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采用高留茬、少免耕等技术模式,现其应用面积已超过总耕地面积的60%。澳大利亚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取消了铧式犁翻耕的作业方式,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的固定道作业式保护性耕作技术,克服了农业机械多次进地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和影响作物生长等问题,应用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3%。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增长很快,已超过其本国耕地面积的80%。欧洲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也达到耕地面积的14%。全世界应用面积总和约占耕地面积的11%以上。
1.2 国内保护性耕作技术
国内的保护性耕作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对保护性耕作认识不足和受相关条件限制,故推广面积不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开始了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的探索,结合理论研究和田间试验,才使得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面积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技术模式,研制开发了一批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初步形成了推广保护性耕作的运行机制,示范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迅速增长,应用范围持续增大,新增162万亩,可增产粮食4.9亿~14.7亿Kg,节约成本7.4~9.8亿元,节本增收达17.2~39.2亿元。全国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超过667万亩,相当于减少了400~800万吨CO2排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秸秆还田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秸秆还田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逐步得到普及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秸秆还田有很多优势的同时也同样存在一些争议。
寒地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2.1 寒地秸秆还田对稻田产量及速效磷的影响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收获籽实后剩余部分的统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固体废弃物之一。作为农业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0万吨有色冶炼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重新报批).pdf VIP
- 2.4《最后一片叶子》-【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pptx VIP
- 军事历史(空军工程大学)网课章节测试答案.pdf
- 案例25-李娟利等与张波集资房买卖的合同 纠纷上诉案.docx VIP
- MAYA灯光材质渲染.ppt VIP
- 中西文化对比提升学生视野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材质与灯光渲染》教学大纲.docx VIP
- 《角色绑定与动画》教学大纲.docx VIP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复核审计服务115页.docx VIP
- 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输血制度(2025版).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