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共同点.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共同点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共同点 汕头一中高一(2)班物理课题组 摘要:以有关史料为依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年龄结构、地理位置、科学素质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说明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诺贝尔物理学奖;统计分析;科学素质 迎着新世纪科学的曙光,回顾近现代以来物理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会想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奖项是一项举世闻名的国际性大奖,是物理学突破性发展的光辉记载。这项大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到2014年的113年间,物理学界有198人荣获此奖,登上了世界物理学的高峰。他们的科学风范和辉煌业绩光照科坛,激励后人。我们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否有一些共性”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为此我们组成了课题组,对他们作出获奖发明的年龄、地理位置的分布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年龄结构分析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的是一个人在其人生中,30~40岁是壮志凌云、成大事、立伟业、出硕果的黄金年华。现在对1901~1980年间的117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作出获奖发明时的年龄结构进行统计分析,若定义每间隔5岁为一个单位年龄结构区,并把它作为一项统计指数,同时把每一个年龄结构区作出获奖发明的人数以及它占获奖总人数的百分比作为另外两项统计指数,我们可以列出表1的结果。为了更直观的说明问题,我们用解析的方法作出有关的坐标图。坐标图中单位年龄结构区为横轴,对应的获奖发明人数占获奖总人数之比为纵轴。坐标图中绘出的相关曲线则为获奖发明年龄结构统计结果的解析表述,如图所示: 从上述图中可以看出,作出获奖发明的最佳年龄结构区恰好位于30~40岁之间。这个结果虽说是从117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统计分析而得到的,可是窥一斑可知全豹,其他科学人才的最佳年龄结构区也莫不如此。 (二)地理位置分布 此外,我们对上述117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况也作了相应的统计分析(按获奖者所在国籍界定),并列出表2,结果表明,仅美、英、德、法四国,获奖的物理学家就占了获奖总人数的76.07%。 (三)科学素质分析 上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有出身于名门望族和科学世家,也有出身于贫寒之家。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而且大都是在“而立”与“不惑”之年取得成功,除了高智能这一重要因素外,而兴趣、动机、意志、品格、创新意识以及对社会、人生、事业的态度也是在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成功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句话,就是“高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务必自觉地吸取科学家们在道德精神方面的营养,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与素质教育。 1.胸有壮志 勤奋拼搏 古往今来,凡是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是有志气有抱负的人。明代学者王守仁有一句古训:“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就是一个人所确定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下的决心,志就是理想。有了志向,理想和目标,就可成为鼓舞人前进的巨大动力。上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都是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勇攀科学高峰的志向,远大的志向促使他们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克服各种困难,经受各种挫折,最终登上科学的顶峰。从小就立志献身科学,造福人类,并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就是光辉的典范。人们常用大海捞针来形容达到某种目的的极端困难和极其渺芒,居里夫人在“镭”含量不到百万分之一的沥清矿石中提取“镭”可谓大海捞针。但居里夫人与其丈夫知难而进,经过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从数吨的矿石中提炼出0.1克的微量镭盐。对此,居里夫人曾这样写道:“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做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这像是要从无中创出有来。”“有时候我整天用和我差不多一般长的铁条,搅动一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精疲力尽。” 2.与人合作 集思广益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集体劳动。这种劳动的性质决定要求彼此同行相亲,相互支持,善于同别人合作。合作能集思广益,知识互用,才能互补。它是突破难关,解决重大科研难题的方式之一。对此,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证。其中,约翰·巴丁、利昂·库珀和罗伯特·施里弗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攻关小组最令人称颂。为了解开导体的电阻为什么在超低温时会消失这个令人费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已经荣获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老教授巴丁深感单凭自己一个人是不行的,他便热忱地邀请年轻人一起合作攻关,其中有刚过不惑之年的库珀和年仅27岁的施里弗。库珀擅长理论演绎,对于量子统计、量子场论相当精通,在数理方法上的技巧和才能也相当出众。而施里弗理论基础扎实,才思敏捷。他们也乐于做巴丁的助手。这个老中青结合的攻关小组同心协力,取长补短,携手攻关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