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管道有源消声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动向
第29卷第3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V01.29No.3
2003年9月 JoI瓜NAL TECH小K)LoGY
oFBEUINGI4ⅣERSITYoF Se吐2003
管道有源消声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动向
费仁元,伊善贞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北京l00022)
摘要:围绕声反馈、次通道、非线性、实时性等影响系统工作稳定性和整体消声效果的关键技术问题,分别对
管道有源消声系统的控制结构、控制算法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归纳和总结,并指出抗干扰能力强的复合控制结
构、自适应鲁棒控制算法、神经模糊控制算法和基于智能材料的阻抗控制技术是其今后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有源消声(ANC);自适应噪声主动控制(AANC);管道
中图分类号:TK421.6;TB535.2;TP273.2文献标识码:A
sound noisecon昀1),是指人们利用声波干涉
有源消声(acdve a纰nuadon)又称噪声主动控制(acdve
原理,在原噪声声场中人为地引入次级声源,并使之实时地产生与原噪声声波幅值相等而相位相反的次级
抵消声波,通过该声波与原噪声声波在空间同向传播过程中的相消性干涉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管道
有源消声的概念在Paul
管道有源消声系统的物理构成作了简单描述,即由一个初级声源探测传感器(麦克风)、一个反相延迟放大
控制器和一个次级声源(扬声器)组成.但由于没有考虑声反馈、次通道等制约因素,在当时并没有付诸于
实施.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先进的控制技术的发展,管道有
源消声技术才在实践中真正得到应用和发展.可以说,在管道有源消声物理系统构建以后,其控制策略与
算法研究已经成为保证系统工作稳定和最大限度逼近物理系统最大理论消声量的核心技术.作者围绕声
反馈、次通道、非线性、实时性等影响系统工作稳定性和整体消声效果的关键技术问题,分别对管道有源消
声系统的控制结构、控制算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归纳和总结,并对其最新发展趋势作
了预测与评述.
1控制结构
1.1结构类型
根据控制器输入信号获取传感器(初级信号拾取传感器或监测传感器)在管道中的布放位置是处在次
级源中心线位置之前或之后(相对于噪声声波传播方向而言),可将SISO管道有源消声系统划分为反向控
输入信号同时来自位于次级源两侧的两个信号拾取传感器,则构成双输入单输出(TISO)的管道有源消声
cor岫ls批ture).反向控制结构的管道有源消声系统一定是反馈(闭环)
系统,叫复合控制结构(hybrid
控制系统;前向控制结构的管道有源消声系统中的监测传感器输出用于控制器参数的调节时称为参数反
馈,是一种典型的自适应有源消声控制结构形式.前向控制结构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使用直接从被
控声场中获取的声信号作为控制参考信号的宽频带前向控制结构;另一种是使用与被控声场相关的非声
学量作为控制参考信号的窄频带前向控制结构.
收稿日期:2003.06.27.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02004).
作者简介:费仁元(194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方数据
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3年
..一
典型的宽频带闭环前向控制结构如图l所示.当监测
传感器不存在或其输出不再反馈给控制器输入时,则为宽
频带开环前向控制结构;若将初级信号拾取传感器代之以 入射场、 \控制区k
各种非声电转换传感器(加速度计、光电传感器等),则形成
窄频带闭环或开环前向控制结构.当初级信号拾取传感器 群
不存在,监测传感器同时完成获取控制器输入信号和监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