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PDF

1979—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79—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

第27卷 第2期 气 象 与 环 境 学 报 Vol.27No.2 2011年4月 JOURNALOFMETEOROLOGYANDENVIRONMENT April2011 张红雨,周顺武,张国勇,等.1979—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2):08-13. ZHANGHongyu,ZHOUShunwu,ZHANGGuoyong,etal.Characteristicsofvariationintropopauseheightfrom1979to2008in NorthChina[J].JournalofMeteorologyandEnvironment,2011,27(2):08-13. 1979—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 1,2 2 1 3 4 张红雨  周顺武 张国勇 李毓富 李新生 (1山西省气象局,山西 太原030002;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210044; 3晋城市气象局,山西 晋城048000;4山西省气象台,山西 太原030006)   摘 要:利用1979—2008年华北地区12个测站逐日对流层顶探空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不同类别对流层顶发生 及其高度的季节特征进行探讨,并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和EOF分解等方法对其高度变化等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 区对流层顶的季节特征及其高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第一对流层顶冬季出现多,夏季少,近30a来呈 减少趋势,第二对流层顶夏季出现多,冬季少,近30a来呈增加趋势;全年均出现复合对流层顶,且在季节转换时期出现频率较 高;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年变程呈双峰型,夏季高,冬季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年变程呈单谷型,冬季高,夏季低,春、秋季介于两者 之间;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均存在5—6a的周期,第二对流层顶相比具有更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近30a间华北地区第一、 第二对流层顶年平均高度变化均呈升高趋势,且与其上下层间平均温度有关。 关键词:华北地区;对流层顶;小波分析;EOF分解   中图分类号:P4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03X(2011)02-0008-06 分析和总结了中国对流层顶高度与温度的地理分布 引言 特点及其季节变化。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采用不 气象工作者将对流层和平流层接壤的大气层次 [7] 同资料开展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吴香玲 、蔡福 称为对流层顶,它表示对流层结束、平流层开始,是 [8] [9] [10] [11] 等 、李辑等 、张广兴等 、陈芳等 、杨双艳 对流层向平流层过渡的一个大气层。对流层顶在天 [12] [13] 等 、周顺武等 利用探空观测资料分别研究了北 气学、气候学以及航空飞行中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 京、辽宁、新疆、青海、甘肃和青藏高原等不同地区对 [1] [14] 和现实意义。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 就提 流层顶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趋势。朱保林等 利用 出对流层顶变化也是气候变化表现之一。对流层顶 NCEP/NCAR再分析月资料研究了夏季全球对流层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已成为一个科学热点 顶气压和气温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王卫国等[15] 问题而日益受到重视[2]。 则采用臭氧和NCEP资料计算了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