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5%左旋布比卡因及甲磺酸罗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docVIP

0.375%左旋布比卡因及甲磺酸罗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375%左旋布比卡因及甲磺酸罗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

0.375%左旋布比卡因及甲磺酸罗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局部麻醉因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性大、并发症少和生理干扰小等优点,因此目前臂丛神经阻滞仍然是上肢手术主要的麻醉方法。临床常使用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为布比卡因,随着罗比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的问世,现在临床麻醉选择用药已具有多样性。我们医院将甲磺酸罗比卡因(生产商:安徽威尔曼振星药业有限公司,商品名:威赛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生产商: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商品名:速卡)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甲磺酸罗比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等药物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为临床局部麻醉药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60例,年龄16~55岁,体质量50~78 kg,男46例,女34例,随机分为3组, 0.447%甲磺酸罗比卡因组(R组n=20)、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n=20)和0.375%布比卡因组(B组n=20)。各组麻醉药用量均为30 ml,并且不加入盐酸肾上腺素。 麻醉方法患者术前30 min常规给予咪唑安定2 mg肌内注射。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给予低流量吸氧。常规监测: SpO2、ECG、NBP。麻醉方式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神经刺激器和刺激针。操作者触及前、中斜角肌之间的凹陷处,穿刺点略偏向中斜角肌,且在肩胛舌骨肌上缘垂直刺入皮肤略向尾侧缓慢进针,定位准确后,回抽无血液,注入局部麻醉药。 观察与记录项目注药后3、4、5、6、7、8、9、10、15、20、30、60、90 min分别对下列项目进行评估: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0分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测定镇痛效果,使用针刺法评定感觉神经阻滞并记录起效时间(VAS≤4分)。⑵运动神经阻滞时间: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0级无运动阻滞;Ⅰ级不能曲肘关节;Ⅱ级不能抬上肢;Ⅲ级不能曲指关节)评定上肢运动神经阻滞并记录起效时间(Bromage Ⅰ级所需时间)。⑶持续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VAS≤2分);运动神经阻滞完全消退时间(Bromage 0级时间)。⑷麻醉效果:按照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Ⅰ级:阻滞范围完善;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手术时病人有疼痛表情;III级:阻滞范围不完善,需辅助用药才能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麻醉失败,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进行评价。⑸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神经阻滞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及时给予处理。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_)±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数据用χ2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HR、NBP、SpO2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R组大于B组和LB组(P<0.05);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R组小于B组和L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LB组间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60例患者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获成功,达神经阻滞效果Ⅰ级为92.6%。常见不良反中B组寒战发生率高于LB和R组(P<0.05)见表2。 讨论 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方法臂丛阻滞相比阻滞成功的指标客观明确,其可直接诱发肌肉收缩,麻醉成功率高,特别适合用于肥胖、颈短及定位不清楚等患者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1]。 布比卡因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是由左旋和右旋镜像体1∶1组成的消旋混合物,但其毒性相对较大,尤其对心脏和神经系统,可引起严重的心律紊乱甚至心脏骤停,并且较难复苏,其具有的严重心脏和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是由右型对映异构体产生的[2];左旋布比卡因是新一代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是从布比卡因中提取的左旋物,其麻醉效能基本与布比卡因相似,在体内分布较广泛,游离血药浓度低,故其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明显降低且容易恢复[3];罗比卡因属氨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其理化特性介于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之间,与布比卡因相比较,局部麻醉作用较稍弱,较低的脂溶性,较高的血浆清除率,低浓度具有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 [4]。 本研究发现,将0.447%甲磺酸罗比卡因和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两药均取得良好麻醉效果和较好镇痛效果,说明此浓度为临床麻醉适宜浓度。这与曾凯等[5-6]使用甲磺酸罗比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得出的结论相一致;亦与吕艳霞等[7]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取得同样完善的麻醉效果。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