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治疗胁痛120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胁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胁痛患者按照不同的胁痛分型进行中医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各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达到100%。结论: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效果较好。
【关键词】中医;胁痛;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09-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收治的120例胁痛患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40.1±2.8岁,病程3天-6年,平均病程2.0±1.2年。其中病程在1个月以内者50例,1个月~半年以内者25例,半年以上者5例。临床表现有胸胁肋窜痛或隐隐作痛,痛牵引至背部,呼吸不畅,胸闷。其中肝气郁结型胁痛28例,以胀痛为主,纳食减少,便澹,乏力,多虑多疑,舌苔薄,脉弦;气滞血瘀型胁痛32例,主要表现为纳呆,口干不欲饮,口苦口臭恶心欲呕,或身、目、尿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濡或弦滑数;肝胆湿热型胁痛35例,肝阴不足型胁痛35例,以刺痛为主,病程较长者可见胁肋下有症块。舌质暗,脉沉涩。多见于肝硬化或肝肿瘤患者。
1.2纳入标准
症状体征和中医检查确诊为胁痛的患者。
1.3排除标准
西医诊断为心,肺等其他病变的患者。
1.4治疗方法
肝气郁结型胁痛,治以疏肝健脾为主。用柴胡疏肝散加云菩、芭仁等加强疏肝理气之功。柴胡12克,枳壳、香附、川芎各10克,白芍15克,佛手12克,青皮6克,郁金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气滞血瘀型胁痛治以当归12克,丹参20克,乳香、没药各9克,延胡索12克,郁金、柴胡各10克,三棱9克,甘草6克。水煎服。肝胆湿热型胁痛治以龙胆草、黄芩、柴胡各12克,栀子、木通各lO克,车前子12克,绵茵陈20克,川楝子10克,广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肝阴不足型胁痛治以生地黄、枸杞子、沙参、麦冬、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当归、川楝子、佛手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观察一周后各组的疗效。
1.5疗效评价
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服药后症状改善者为有效;症状无好转或者加重者为无效。总有效为痊愈和有效地总和。
1.6统计分析
应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2结果
表2.1 疗效分析
型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肝气郁结型 28 25 3 0 28(100)
气滞血瘀型 32 26 6 0 32(100)
肝胆湿热型 35 27 8 0 35(100)
肝阴不足型 25 20 5 0 25(100)
总计 120 98 22 0 120
疗效分析。肝气郁结型患者18例,痊愈1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气滞血瘀型患者22例,痊愈1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肝胆湿热型患者25例,痊愈17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100%;肝阴不足型患者22例,痊愈1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详见表2.1。
3讨论
研究显示,经过治疗各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达到100%,可见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效果较好。
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子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研究的辨证论治方法。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其中,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胁痛。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所致之胁痛,日久亦可耗伤阴津,皆可致肝阴耗伤,脉络失养,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因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中医治疗各种类型的胁痛药物以柴胡为主,柴胡的有效成分有皂苷元a和d、柴胡醇、α-菠菜甾醇。主要有降血脂、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酯的作用。子啊保肝方面也有非常好的作用,对CCl4、酒精、伤寒疫苗、卵黄、霉米、D-半乳糖胺等所致肝功能障碍有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