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场MRI对单椎体脊柱转移瘤诊断价值.docVIP

低场MRI对单椎体脊柱转移瘤诊断价值.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低场MRI对单椎体脊柱转移瘤诊断价值

低场MRI对单椎体脊柱转移瘤诊断价值随着MRI的广泛应用,对脊柱多发转移瘤的发现和诊断已日渐成熟,但如何提高单椎体转移瘤的诊断,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经临床或病理证实21例单发椎体转移瘤患者的MRI表现,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旨在探讨低场MRI对单椎体脊柱转移瘤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的MRI征象。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3~81岁,平均54岁。原发肿瘤:肺癌7例,乳腺癌4例,前列腺癌3例,宫颈癌2例,胃癌1例,甲状腺癌1例,肾癌1例,食管癌1例,膀胱癌1例。临床症状均为颈胸腰后脊椎部疼痛,部分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设备和扫描方法:采用OpenMark 3000型开放型0.3T磁共振机,颈部、体线圈,常规椎体扫描,矢状位扫描序列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F-22 T1WI(TR 510ms,TE 22ms),FSEF-35 T2WI(TR 4000ms,TE 105ms),GR-2D(TR 400ms,TE 11.2ms,FA 50)。轴位FSEF-22 T1WI(TR 480ms,TE 22ms)。层厚5mm,层间距1mm,FOV 350×350,MAT 180×512,激励次数3。全部病例均为平扫。 结 果 病变分布:21例病例全部累计单一椎体,其中颈椎1例,胸椎8例,腰椎10例,骶椎2例。16例仅为椎体病变,5例伴附件受累。全部椎间盘未见受累。 病椎信号:根据MRI信号分为3型。1型:溶骨性转移15例,T1WI均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低信号(图1),T2WI13例呈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GR-2D均为高信号,其中肺癌7例,乳腺癌2例,宫颈癌2例,甲状腺癌1例,肾癌1例,食管癌1例,胃癌1例。2型:成骨性转移4例,T1WI,T2WI均为低信号,GR-2D高信号,其中前列腺癌2例,乳腺癌1例,膀胱癌1例。3型:混合型:2例,T1WI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乳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 病椎破坏:21例病椎中,14例椎体信号全部异常,7例呈斑片状或类圆形异常信号,且均位于椎体后部。11例椎体形态未见改变,7例椎体形态变扁,前后径增长,椎体前后缘膨隆(图2);3例呈“倒楔形”。5例附件破坏,表现为椎弓根膨大,信号异常(图3)。2例伴有软组织肿块。 讨 论 随着MRI的广泛应用,对脊柱多发转移瘤的发现和诊断已日渐成熟。脊柱转移瘤一般呈多发,但转移瘤较早期阶段只侵犯单个椎体者并不少见。 脊柱转移瘤的病理基础:脊柱转移瘤的主要转移途径为血型转移。以脊柱静脉系统(Batson椎静脉系统)转移为主,脊柱静脉丛无静脉瓣,压力很低,血流缓慢,与胸腔、腹腔及盆腔内的静脉相交通,容易产生逆流,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屏气等胸腹腔压力增高时,胸腹腔静脉内的瘤栓不进入肺而直接进入椎静脉系统而转移到脊柱。 椎体信号改变:骨髓内各种信号主要取决于它的细胞组成,即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的数量关系,成人脊柱内红骨髓逐渐由黄骨髓替代,黄骨髓和脂肪相似,其T1、T2驰豫时间较短。椎体骨髓T1,T2驰豫时间随年龄而逐渐缩短,在T1WI,T2WI表现为高信号。瘤栓进入脊柱内,代替正常的骨髓组织,在正常骨髓高信号的背景上更能显示其转移灶的低信号。MRI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早期即可产生异常MRI信号。转移性病灶在T1WI均表现为信号降低,T2WI信号改变取决于转移的类型,溶骨性表现为高信号,而成骨型表现为低信号。混合型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单椎体转移瘤与多发脊柱转移瘤病变椎体异常信号特点相似,亦分为3型:即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 病灶位置特点及椎体形态特点:椎体转移瘤最常见于椎体的后部,本组7例局灶性病变受累椎体均位于椎体后部,此与Batson静脉丛有一定关系,肿瘤细胞经由Batson静脉丛进入椎基底静脉,椎基底静脉则由椎体后部进入椎体,椎体破坏多半从椎体后部开始。MRI可充分显示脊柱转移瘤这两个阶段,早期仅表现为椎体信号异常[1],后期表现为形态结构的异常[2]。本组11例椎体形态未见改变,仅表现为椎体信号异常,7例椎体形态变扁,前后径增长,前后缘膨隆;3例呈“倒楔形”。 椎弓根和附件的破坏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椎弓根和附件的破坏多由椎体病灶的扩展所致,极少见有原发性破坏。本组仅5例附件破坏,这更说明椎体转移先侵犯椎体,亦说明在早期单发脊柱转移瘤中附件破坏并不常见。本组中仅2例合并有椎旁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一般与骨质破坏区域相邻,一般呈等T1等T2信号,边界大多不清,其范围均≤1个椎体的高度且软组织肿块多位于椎体两侧及椎体后方。发现椎旁软组织肿块,是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 鉴别诊断:中老年患者,有原发肿瘤病史,出现单个椎体异常信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