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脊椎转移瘤MRI诊断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探脊椎转移瘤MRI诊断价值

再探脊椎转移瘤MRI诊断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脊椎转移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其中33行增强扫描。 结果82例共346个椎体受累,16例单椎体受累,66例多椎体受累,全组病例均有信号异常,其特点依破坏类型而异。合并塌陷性压缩骨折39例,侵及附件18例,跳跃式分布56例,侵犯椎旁软组织肿块16例,硬膜囊受压24例。33例增强后有32例其转移灶明显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更清楚,且其中有1例比平扫时多发现1个椎体有转移灶存在,1例无明显强化。 结论脊椎转移瘤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脊椎;磁共振成像;转移 脊椎含大量红骨髓,血运丰富,其毛细血管网适宜肿瘤栓子的生长,是肿瘤转移好发部位[1]。MRI作为一种成熟的、无害的检查技术,对脊柱转移肿瘤具有高敏感性,可较早显示骨转移,且无假阳性,已成为脊柱检查的主要手段之一[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82例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旨在探讨脊椎转移瘤的MRI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2例脊柱转移病患者中,男64例、女18例、年龄25~86岁,平均54.9岁,其中60岁以上68例占82.93%。原发肿瘤:肺癌38例,肝癌2例,结肠癌3例,食管癌6例,前列腺癌5例,膀胱癌2例,乳腺癌4例,宫颈癌3例,恶性淋巴瘤、右大腿纤维肉瘤、鼻咽癌、肾癌、左臀部软组织肉瘤各1例,原发瘤不明确2例。所有均行MR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诊断证实。? 1.2 采用设备及检查技术 采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型MR机,脊柱表面线圈或体线圈。SE?T1WI(TR/TE=500/18 ms)、FSE及FR?FSE T2WI(TR/TE=3000/85 ms)、层厚4 mm、层距1 mm、FOV 32 cm、NEX 3、矩阵512×224。所有病例均扫描矢状位T1WI、T2WI及FR?FSE T2WI,部分病例根据需要加做DWI(b=800或1000);横轴位FR?FSE T2WI,层厚4 mm、层间距1 mm。增强扫描Gd?DTPA剂量0.2 ml/kg,注射后做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扫描[3]。? 1.3 影像评价方法 由两名(或以上)高年资医师独立阅片、诊断,结果不一致时,多人会诊、讨论、最终诊断。? 2 结果 转移瘤分布:颈椎18个,胸椎133个,腰椎119个,骶椎76个,共计346个。受累椎体数目:单椎体转移16例计16个椎体占4.6%(16/346),多椎体转移66例计330个椎体占95.*4%(330/346)。脊柱转移瘤的形态表现按形态分为:①结节型,158个椎体;②不规则型,64个椎体;③整体浸润型,124个椎体。按信号特点分为溶骨型67例,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呈不规则的斑点状,片状信号影,通常累及整个椎体及附件;成骨型6例,T1WI及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呈斑片状信号影且均发生于椎体内; 兼而有之为混合型9例,T1WI及T2WI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椎体转移瘤继发性改变:椎体合并“盘状”或“楔形”塌陷性压缩骨折39例, 侵及附件18例,侵犯椎旁软组织肿块16例,硬膜囊受压24例,跳跃式分布56例。33例Gd?DTPA增强后有32例其转移灶明显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更清楚,且其中有1例比平扫时多发现1个椎体有转移灶存在,1例无明显强化。全部椎间盘均未见受累征象。 ? 3 讨论? 3.1 脊柱转移瘤的发生机制及分布特点 骨转移瘤多为经血行转移,多发生在富含红骨髓的部位,70%发生于脊椎[4]。这与脊椎解剖结构关系密切相关。红骨髓的毛细血管网适宜于肿瘤栓子的生长,而红骨髓集中分布于脊柱等中轴骨; 另外由于椎体后正中的椎体静脉直接与Batson椎体静脉丛相通,而Batson椎体静脉丛血流缓慢,缺乏静脉瓣,并与胸腹腔静脉之间存在广泛吻合,所以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屏气时,胸腹腔压力暂时增高,腔静脉中若有癌栓,就不进入肺、肝,可首先到达椎体后部生长,因此,转移瘤常侵及椎体的后部和椎弓根,为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佐证。脊柱转移好发于胸、腰段椎体[5],本组病例肿瘤发生部位以胸、腰椎较多,颈椎、骶椎较少,与文献报道一致。? 3.2 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特点 ①椎体信号改变:正常椎体T1WI呈高信号,T2WI呈中等(或)略高信号。转移性病灶在T1WI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呈低、中和或高信号,信号改变则取决于转移的类型,溶骨型、混合型均表现为信号增高,混合型信号不均匀,而成骨型则表现为信号降低[6]。本组资料表明,在检出脊柱转移瘤上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