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郁症源流-病理及治疗之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情志郁症源流-病理及治疗之探究

情志郁症源流\病理及治疗之探究【摘 要】 本文在探讨情志郁症源流从先秦诸子、秦汉、宋元明到当代的学者与医家均认识到「情志正常有助于健康」、「情志异常可以致病」。情志病的产生原因:与生活事件、生活压力、境遇骤变、生活中的意外事件、人际关系不协调、欲求不达、有志难伸、愚昧和疑惑习习相关。当代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徐志伟、陈昱辉、张宏、郑照顺等对情志郁症治疗与预防的策略。其治疗的方法:可采用(1)针灸治疗、(2)中药治疗、(3)西医治疗、(4)心理治疗、(5)音乐治疗、(6)身心兼治等。 【关键词】 情志郁症;针灸治疗;中药治疗 1 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0报告指出忧郁症、癌症、心血管疾病为二十一世纪的三大疾病,全球逾4.5亿人患有忧郁症疾患,占8%,忧郁症已成为全球第二高的医疗负担。行政院卫生署(2010)报告,台湾重度忧郁症病患占11%,约有250万人曾需要医疗照顾。 2010年中国大陆富士康电子厂连续有12位员工因情志失调而自杀身亡,大陆的卫生部(2010)的调查报告,中国大陆忧郁症状因生活、经济、工作竞争有逐渐增加之趋势,郁症者约占人口的6%。 2 情志郁症的源流 从先秦诸子、秦汉、宋元明到当代的学者与医家均认识到「情志正常有助于健康」、「情志异常可以致病」。 2.1 先秦诸子的情志论: 老子的《道德经.清净篇》指出:人能常清静,万物皆归兮。心能「清净」常使心神宁静安稳,「清心寡欲」常使心情无波,而得到心神安宁的心理健康状态,表现出「自知常乐」的情志。 庄子的《自然哲学观》:他的哲学观念乃放眼于广大的自然界,不似儒家仅局限于人事界。鱼能自得其乐,人也能以天为幕,大地为床,心不外求,可平息烦恼。荀子《修身观篇》强调「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荀子表明个性偏颇可由情志体现,并可以用这个当方法得到调整。总之,道家强调「清心寡欲」、「放松心情」、「自得其乐」可以调节情志。 孔子《礼记.礼运》中论述,何谓人情,喜、怒、哀、乐、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因此圣人重视治理人的七情。 管子《管子.内业》对情志的论述,他说:「暴傲生怨,忧犯生疾,疾因乃死」。说明人的脾气如果有暴怒、高傲必受人怨怒;如果忧心冲冲也必定会带来疾病。 由上可知,先秦诸子对于修养情志的重视,情志失控将对自己及对别人带来伤害,情志状态会影响生理的运作或生病,因此「心身一元论」的思考初见端倪。 2.2 中国古代医学家对郁症的看法: 2.2.1 东汉《内经》提出五郁说: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五常之气太过,不及郁而化成木、火、土、金、水五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此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惊)。? 《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素问.阴阳应大论》?怒伤肝,喜伤心,悲忧伤肺,恐惊伤肾。? 由上述可知,郁症不离乎七情,也奠定「七情致郁」学说的基础。 2.2.2 金元时代朱丹溪提出「六郁学说」: 《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之生病,多生于郁;六郁包含气郁、血郁、痰郁、温郁、火郁、食郁等。 2.2.3 明代张景岳提出「郁而病」或「病而郁」: 明代《医学正传》正式定「病证名称」于医学正传,中卷独立以「郁症」为篇论述。 《景岳全书.杂证谟郁证》张景岳提出,木、火、土、金、水五气之郁,称「因病而郁」把「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张景岳特别重视忧郁、怒郁及思郁。 《景岳全书.论情志三郁证治》。 2.2.4 清代与当代之则解 2.2.4.1 清代叶天士对郁病的治疗经验丰富,用药灵治,也了解心理治疗、精神治疗的精义,因此重视「移情易性」的郁症调理方法。 2.2.4.2 1950年代以后中医重新重视精神病学的事业发展、癫病的病机学研究也有进一步发展,尽管「心主神明」的支持者还很多,当「脑主神明」或「心脑共主神明」的观念逐渐为更多的人接受(王彦恒2010,页9)「神明之乱」为神志病的总病机,其31发因素包含:1.七情所伤2.气血拂郁3.痰浊开窍4.游血阻滞5.阴阳失调6.痰浊作崇7.枢机不利等因素所形成,提供了神志病治疗的理论依据。 2.2.4.3 2000年广州徐志伟、陈昱辉 教授 进行「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医情志理论体系」建设中医情志利学和构建情治病证临床防止椎架(张惠云、乔明琦,2009,页6)。 2.4.4.4 2010年广州张宏、台湾郑照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